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孟津县

孟津县

金改河清县置,属河南府。治所在孟津渡(今河南孟津县东老城东二十里)。元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嘉靖十四年 (1535) 徙治圣贤庄 (今孟津县东二十五里老城)。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9年徙治长华镇 (今孟津县城)。


在河南省西部,北濒黄河。属洛阳市。面积759平方千米。人口44.3万。辖9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尚书·禹贡》:导河“又东至于孟津”,唐孔颖达《正义》:“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置津,谓之孟津。”一名盟津,又称富平津,相传周武王伐纣于此渡河时与八百诸侯会盟,故名。春秋为平阴邑,属周。秦置平阴县(治今孟津县城北),属三川郡。西汉增置平县(治今孟津县东南平乐村),属河南郡。三国魏平县又称小平县,文帝改平阴县为河阴县,属河南尹。后废平县。隋大业初废河阴县。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南。先天元年(712年)改名河清县,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年)改属孟州,后属河南府。寻县废。咸通中复置。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徙治白坡镇。金又迁治于黄河南岸孟津渡,并改称孟津县。明嘉靖时因黄河水患,县治迁圣贤庄(即孟津县老城,今称会盟镇)。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人民政府移至长华(今城关镇)。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3年属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地东缘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边缘。西北部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中下游重要水利枢纽。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烟叶等。工业有化肥、机械、棉织、食品加工等。焦柳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洛常公路经此。名胜古迹多为帝王名士墓冢,以东汉光武帝刘秀陵最著名。


猜你喜欢

  • 龙津桥

    旧名通阛桥。宋建,在今福建龙岩市城南门外。明永乐间改名龙津桥。

  • 石漠

    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王子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一带。《魏书·太祖纪》:天赐三年(406),太祖拓拔珪“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即此。《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石漠“在

  • 贵县千户所

    明置,属南宁卫。治所即今广西贵港市。

  • 婆黎国

    即婆利国。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 元徽元年 (473),“婆黎国遣使贡献”。

  • 琵琶山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元和志》卷39广武县: 琵琶山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凉沮渠蒙逊恃其强,阴谋图周,周乃拥众南保琵琶山,即此也”。《寰宇记》 卷151广武县: 其山 “峻崄曲折,有似琵琶

  • 汶东州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后废。

  • 乌兰察布盟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后金崇德至清康熙初,先后设四子部落一旗、茂明安部一旗、乌喇特部三旗、喀尔喀右翼部一旗,共四部六旗,会盟地在乌兰察布(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红螺谷),故名。隶属于理藩院,并受绥远城将军

  • 南昌市

    1926年析南昌县城区置,属江西省。治所即今江西南昌市。1932年废。1935年复置。在江西省北部、赣江下游,东北临鄱阳湖。省人民政府驻地。面积 7402 平方千米(市辖区617平方千米)。人口450

  • 什方县

    即今四川什邡县。《晋书·地理志》、《南齐书·州郡志》 均作什方县。古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治今四川省什邡市。属广汉郡。东汉改为什邡县。南朝齐复为什方县。北周闵帝改为方亭县。

  • 思州

    ①唐贞观四年 (630) 改务州置,治所在务川县 (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安夷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思州。辖境相当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