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外八庙

外八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外的东面和北面,是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等寺庙的总称。溥仁寺、溥善寺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各蒙古王公齐集热河行宫,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溥仁寺在武列河之东磬锤峰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溥善寺在溥仁寺东北,今已不存。普宁寺在避暑山庄之北,是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后,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决定“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修建的。主体建筑大乘阁内供一尊高22.2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故又称大佛寺。安远庙在避暑山庄东北,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曾参加平定噶尔丹部少数贵族的叛乱,经清廷允许将该部二千一百三十人迁居热河,遂仿照新疆伊宁固尔扎庙形制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普乐寺俗名园亭子,在避暑山庄东北、安远庙之南,是在安远庙建成两年之后,为布鲁特和哈萨克诸部王公前来热河观瞻而营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仿照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的,呈伞形圆顶,因此俗称圆亭子。普陀宗乘之庙在避暑山庄正北,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制建造的,是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殊像寺在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的。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寺名殊像寺,传为文殊现身之处。该寺既仿五台殊像寺建造,故仍以殊像为寺名。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扎什伦布”意为“福寿吉祥”,“须弥”意为“山”,故从藏语意取名“须弥福寿之庙”。


在河北省承德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在避暑山庄东、北面修建12座巨大寺庙,归北京雍和宫管辖。因其中8庙由朝廷派驻喇嘛,且处于京师之外,习惯上统称这些寺庙为外八庙。专供来承德觐见清帝的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观瞻、居住或开展宗教活动。各庙以山庄为中心整齐排列,其中溥善寺、广缘寺、广安寺、罗汉堂已不存,普乐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和安远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 胖子店

    即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仓山镇。清置巡司于此。民国改设县佐。1932年改仓山镇。

  • 三姓副都统

    清雍正九年(1731)改三姓协领置,属吉林将军。治所在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依兰、宝清东北地区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流域,萨哈林岛(库页岛)。宣统元年(1909)裁。

  • 上朱岭

    即仙居岭。亦作上洙岭、上株岭。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境。清同治《萍乡县志》卷1:上朱岭“在县西仙居里,距城六十里。有石坚赤如朱,冶者取以锻铁”。

  • 孱亭县

    亦作潺亭县。南朝梁置,属巴西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西魏改为万安县。《隋书·地理志》 金山郡万安县: “旧曰孱亭,西魏改名焉,置万安郡。”

  • 竹岩山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方舆纪要》卷93武义县:竹岩山“在县东十四里。《志》云:县之镇山也”。

  • 蒙古勒乌克察起

    清雍正十年 (1732) 设驿站。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东达斡尔民族乡 (二村) 附近。

  • 铁干镇

    即今河北深泽县东南二十五里铁杆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5深泽县图: 东南有铁干镇。

  • 都勒隘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北都勒村。《方舆纪要》卷109洛容县 “桥邓隘” 条: “万历二年,官军平洛斗诸巢,贼败散,乃设兵分屯扼塞……一守都勒隘。”

  • 龙川县

    ①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龙州县,颜师古注:“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隋开皇十一年(591)废。唐初

  • 楚州

    ①东魏武定七年 (549) 改北徐州置,治所在燕县 (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女山湖以西和池河以北地区。北齐改为西楚州。②南朝梁太清四年 (550) 改巴郡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