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池
即沙尔池的别称。在今青海天峻县县境。《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北右末旗: 布喀河“复东南流,至天沁察罕峰北,与沙尔诺尔水会,即所称善池也。诺尔周六十余里”。
即沙尔池的别称。在今青海天峻县县境。《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和硕特部北右末旗: 布喀河“复东南流,至天沁察罕峰北,与沙尔诺尔水会,即所称善池也。诺尔周六十余里”。
即今浙江宁海县东南八十里旗门乡(东岙)。明设巡司于此。清康熙时设把守驻防。
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5蒙自县:发果寨“在县东南。傍有五山,峻拔险固可恃”。
即曼头城。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魏高凉王那军至宁头城, 吐谷浑王慕利延拥其部落西渡流沙”。胡注:“严:宁改曼。宁头城当在白兰东北。”南北朝时置,确地未详,疑
即勃海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清一统志·顺天府四》: 黄花路城 “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旧名勃海所。明弘治中置千户所于此。万历初移置于慕田峪,四年复还旧治。本朝顺治初改设黄花路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今
①战国时燕邑。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县镇。《战国策·赵四》: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即此。②即今河南杞县西南高阳镇。《史记·高祖纪》:沛公 “西过高阳”。《集解》 文颍曰: “聚邑名也。”《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南、花莲县北和平溪。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南湖北山北,东北流为和平北溪;南源出南湖东峰,为和平南溪,东流折向东北,与和平北溪汇合后称和平溪,东流入太平洋。《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有“
一名河沙关。明置,属会川卫。在今四川会理县北一百六十里云甸乡北。《明史·地理志》 会川卫:“北有甸沙关,接建昌卫界。”
一作卢。 又作彭戏。 春秋秦邑。 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南彭衙村、北彭衙村。《春秋》:文公二年 (前625),“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杜注: “冯翊郃阳县西北有彭衙城。” 即此。西汉
在今江西萍乡市东南四十里。《明一统志》卷57袁江府: 罗霄水 “源出罗霄山,分二派: 东流为秀江,西流入醴陵县界”。东流之水即袁江上源,西流之水入醴陵县界后合渌水。
一作平虏卫。明成化十七年(1481)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嘉靖中移治老军营(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五十五里平鲁城镇)。清雍正三年(1725)改平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