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戏水西岸。《国语·鲁语》:“幽灭于戏。”苏林曰:“戏,周幽王举烽燧,征诸侯以说褒姒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二年(前208)冬,“陈涉遣周章等将西至戏”。魏晋时有戏亭。皆此。古

  • 恤品路

    又作速频、苏滨、恤频、苏濒。金天会二年 (1124) 改耶懒路置,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双城子) 南。因濒苏滨水 (今绥芬河)得名。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饶河、虎林、密山、鸡西、东宁、绥芬

  • 张家楼镇

    又名永宁桥市。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张家楼。清同治《上海县志》卷1《镇市》:“永宁桥市,俗呼南张家楼。近年始成市。”在山东省胶南市中部。面积139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家楼,人口

  • 永乐群岛

    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西部岛群,属海南省。旧称下八岛或西八岛, 由甘泉、珊瑚、金银、伏波、广金、琛航、中建、盘石屿等八个岛屿组成。1935年公布名称为库勒生特列岛。1947年改名永乐群岛,以纪念明朝永乐至

  • 唐铎堡

    明置,属宁夏左屯卫。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唐铎堡。

  • 图巴尔拉克塔木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东南。清祁韵士 《西陲要略》 卷4: “塔尔噶拉克至图巴尔拉克塔木三十里。图巴尔拉克塔木至古勒沙四十里。”

  • 芳华苑

    即唐东都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载:神都苑“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

  • 犬山

    即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吼山。《越绝书》卷8载:“犬山者,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其高为犬亭,去县二十五里。”

  • 敌烈部

    又作敌烈得、迪烈得、迭烈底,或称敌烈八部、八部迪烈得。辽北境部族,属乌古敌烈统军司。游牧地在胪朐河 (今克鲁伦河) 地区。大抵当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部和蒙古国东方省大部地。

  • 浑三支线

    从吉林浑江 (今白山市) 至三岔子。长23公里。为梅辑铁路支线。日伪于1940—1942年修筑。今为浑湾铁路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