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
明弘治七年(1494)改思印江长官司置,属思南府。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6:印江县“思邛江在城南,源出府属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后讹邛为印, 遂以名县”。按, 古僮语“思”意为“溪”, 思印江即印江。县以印江为名。
古旧县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思印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属思南府。1986年撤销,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明弘治七年(1494)改思印江长官司置,属思南府。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6:印江县“思邛江在城南,源出府属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后讹邛为印, 遂以名县”。按, 古僮语“思”意为“溪”, 思印江即印江。县以印江为名。
古旧县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思印江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属思南府。1986年撤销,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金置,属临沂县。即今山东苍山县西向城。在山东省苍山县中部偏西。面积63.19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向城,人口1.2万。原为西周向国地。1950年设向城区,1958年属文峰公社。1963年
明洪武八年 (1375) 改建宁卫置,治所在建宁府 (治今福建建瓯市)。辖建宁左、右两卫。清顺治十八年 (1661) 裁。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建宁卫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辖建宁左、右两卫。
一曰梨关。明洪武初建,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七十里梨岭上。
古名沩水,又名融江、大融江。今广西东北部漓江上源支流。《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大融江“亦曰大溶江”。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济南城西。《春秋》: 桓公十八年 (前694),“公会齐侯于泺”。即此。战国时称为历下邑。
东汉明帝刘庄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故开阳门外。《后汉书·章帝纪》: 永平十八年 (75),“葬孝明皇帝于显节陵”。李贤注引 《帝王世纪》 曰: “显节陵方三百步,高八丈。其地故富寿亭也,西北
(藏zàng) 简称藏。在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部,南邻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面积122.8万平方千米。人口259.2万。辖拉萨市(地级)和日喀则市(县级)以及那曲、昌都、山南
在今江西于都县南。《方舆纪要》 卷88雩都县: 通岩 “在县南十里,山腰前后洞彻,中通人行”。
即今四川威远县之新场河、威远河。《寰宇记》 卷85威远县: 独孤水 “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
即今河南永城市东六十里芒山镇。清光绪《归德府志》卷首《永城县境图》:县北有山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