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左传》:文公元年(前626),卫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又,定公六年(前504),“公侵郑,取匡”。皆此。

②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睢县三十里匡城乡。《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杜注:“匡,卫地,在陈留长垣县西南。”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长垣之匡,去徐甚远。考河南睢州西三十里有匡城其地属宋,次师或当在此。”

③春秋卫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论语·子罕》:“子畏于匡。”《续汉书·郡国志》 长垣县:“有匡城。”即此。


古邑名。(1)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扶沟县南。《左传》定公六年(前504年):定公伐郑取匡,即此。(2)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鲁僖公同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亦即此。


猜你喜欢

  • 张黄墟

    即今广西浦北县西南张黄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61:合浦县东北有张黄墟汛。

  • 浢津关

    一作剅津关。隋义宁元年 (617) 置,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三十八里老城西北。唐贞观元年(627) 废。隋末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旧灵宝西北。唐贞观初废。

  • 武隆镇

    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土坎镇 (旧武隆司)。清康熙初置巡司于此。1912年设涪陵分县。

  • 塘头寨

    即今山东广饶县东北百里唐头营。《明史·地理志》 乐安县: “东北有塘头寨,有百户所驻焉。”

  • 彭湃县

    1933年8 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宁化、建宁二县析置,治湖村 (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湖村镇)。后迁巫坊 (今宁化县东北巫坊)。1934年12月裁撤。旧县名。以纪念彭湃烈士得名。(1)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

  • 婺州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改婺州置,二十一年 (1284) 后属江浙行省。治所在金华县 (今浙江金华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金华江流域及兰溪、浦江诸市县。至正十八年 (1358) 朱元璋改为宁越府。元

  • 下虒聚

    即今山西襄垣县西北虒亭。《汉书·地理志》:上党郡铜鞮县有下虒聚。在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北虒亭镇。《汉书·地理志》:“铜鞮有上虒亭、下虒聚。”即此。

  • 打牛坪

    在今云南永平县城东郊。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土巡检司于此。

  • 望溪镇

    北宋置,属渠江县。在今四川渠县南七十里望溪场。

  • 游顿街

    即今江西临川市南四十里油顿。清同治《临川县志》 卷1下: 九十八都有游顿新墟。《中华民国新地图》 作游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