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凤山

凤山

①即今河北石家庄市西矿市镇南凤山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井陉县图:(旧井陉)北有凤山。石太铁路凤山支线通此。

②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岗根苏木以北。《辽史·太宗下》:大同元年(946)太宗耶律德光死,“葬于凤山,陵曰怀陵”。

③在今浙江三门县东南五十二里健跳镇。《清一统志·台州府一》:凤山“在宁海县南一百三十里。山势如凤张翼。明洪武中设兵戍守,以控制海道,建城山上,为健跳所”。

④在今福建顺昌县西。《方舆纪要》卷97顺昌县:“凤山在县西二十里。五峰叠翠, 高数百仞。”

⑤在今福建宁德市北。《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上》:凤山“在宁德县。山分两翼,如凤凰鼓翅”,故名。

⑥一名皇绩山、黄积山。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泉山”条下:“又凤山,在泉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凤山、清源山,犯南安,明年复由此入犯。”《清一统志·泉州府》:凤山“势如飞凤,故名”。

⑦在今福建建宁县西。明《寰宇通志》卷47邵武府:凤山“在建宁县西。状若飞凤。或传有樵者见五色禽翔集其上,故名”。

⑧一名凤髻山。在今福建安溪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安溪县:凤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以形似名”。

⑨即今福建罗源县城内北隅凤山。《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罗源县:凤山在“县治北。山势耸起,两翼如张,因名”。

⑩即今福建罗源县治凤山镇。唐以来历为永贞县、永昌县、罗源县治。1941年设凤山镇,因境内有凤山而得名。

(11)在今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南。据乾隆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凤山“形如飞凤,旁有二小峰如翅,故名”。

(12)在今江西吉水县东。《舆地纪胜》卷31吉州:凤山“在吉水县东五里。上有桃花院。下瞰江山之半,有凤凰岩,瀑布自岩而下。故老传云,尝有彩凤飞鸣其上,故名”。

(13)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蚕尾山旁。《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凤山“在东平州(今州城镇)北三十里。群峰环抱,枫林蔽亏,灿若云锦。骚人墨客登览题咏者甚多”。

(14)在今广东平远县北仁居镇南。《方舆纪要》卷103平远县:凤山在“县(治今仁居镇)南三里。一名鹅山,县之主山”。

(15)即今广西凤山县。《清史稿·地理志》东兰土州:“雍正七年降土知州为州同,分辖凤山外六哨地。”

(16)在今四川长寿县西。《方舆纪要》卷69长寿县:凤山“县治西一里有凤山,其形似凤也。一名白虎山”。

(17)一名东山。在今四川巫溪县东。《方舆胜览》卷58大宁监:凤山“直监治之东。亦名东山。际溪千仞,木石苍翠,景物幽绝”。《清一统志·夔州府一》:凤山“在大宁县东一里。……上有观音岩,岩中有月窟、云岩、钓雪、玉环、浮玉、宝华诸胜”。

(18)又名秀岩、来凤山。在今四川井研县东。《舆地纪胜》卷150隆州:凤山“在井研县南,与学官相对”。《清一统志·资州》 “麟山”条下:“凤山在(井研)县东半里,与县学相对。一峰极秀,土人号为秀岩。”

(19)在今贵州遵义市东一里。《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凤山“在宣慰司东。状如凤翥”。

(20)在今云南凤庆县城郊。《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凤山“在府治东,治西亦有此山,两山夹峙,如双凤然,亦名交凤山”。

(21)又名凤翥山。在今甘肃崇信县北梁坡村北。《清一统志·泾州》:凤山“在崇信县北三十里。形如凤翥。下为殿子坡水,聚贯珠、浓露诸泉之水,由汇口之西,南流入汭”。


又称凤翥山。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东北、汭河北岸。山腰有龙泉和龙泉寺。“凤翥山有泉,泉在盘古柏之下,柏形如龙,文人雅士称古柏龙蟠,龙伏于泉,故称龙泉寺”。两泉之间有大佛殿、子孙宫、舍利塔、钟楼、山雨楼。悬崖上有三清、庄子、三宫、睡佛、药王、玉皇、吕祖、儿女、梁家祠堂、菩萨等十一个洞窟,东西两台有公刘、东岳、土地、龙王、太白、无量祖师、浑元宫等庙宇,山下有山门及戏楼。


猜你喜欢

  • 鄜畤山

    在今陕西洛川县南七十里。《史记·封禅书》: “ (秦) 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 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 汉置鄜县,以此名。

  • 塘河

    在今浙江海宁市西南、上塘河盐官至长安镇段。《方舆纪要》 卷90海宁县: 塘河 “自城 (今盐官镇) 内市河出城北拱辰水门,迤西南二十五里会于运河,而达长安坝”。

  • 琉璃井

    在今安徽来安县城内。《清一统志 · 滁州》: 琉璃井 “在来安县治后。泉极甘洁,虽旱不竭,以琉璃甃砌,水光夺目,投以瓦砾,声若笙簧,久之乃止”。

  • 缑氏

    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史记·白起传》: 秦昭王四十六年 (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即“侯氏”。

  • ①夏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西汉置观县于此。《汉书·地理志》 观县注引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 以封周后。”《续汉书·郡国志》:“卫,公国。本观故

  • 伯蒙山

    在今云南曲靖市东。《方舆纪要》卷114沾益州:伯蒙山“在州东南二百里。高出诸山之上”。

  • 猿 (猨) 门山

    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方舆纪要》卷67绵州: 猿门山在 “州北二十五里。上多猿,二峰竖立如门。旧有猿门戍”。

  • 科尔沁部

    明、清蒙古部名,明译好儿趁、尔嗔。嘉靖年间,成吉思汗弟哈撒儿的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 (明译魁猛可) 率部由呼伦贝尔移牧嫩江流域,号科尔沁(又称嫩科尔沁)。其后又南下兼并了福余卫。奎蒙克子博弟达喇 (

  • 留口镇

    北宋置,属石埭县。约在今安徽石台县东六十里七都镇附近。《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留口镇 “在石埭县 (广阳镇) 西南。《九域志》: 石埭县有留口镇,久废”。古镇名。在今安徽省石台县东。北宋属石埭县。清

  • 定远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 (1396) 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南一百里。明初废。元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东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贵州省罗甸、惠水等县一带。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