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陉
即太行八陉。由太行山天然峡谷开辟成陉道,历来为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通要隘。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太行八陉: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市)、太行陉(在今河南沁阳市)、白径陉(在今河南辉市)、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蒲阴陉(在今河北易县)、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
即“太行八陉”。
即太行八陉。由太行山天然峡谷开辟成陉道,历来为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通要隘。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2:“太行八陉: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市)、太行陉(在今河南沁阳市)、白径陉(在今河南辉市)、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蒲阴陉(在今河北易县)、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
即“太行八陉”。
①在今缅甸萨尔温江下游的达通一带,或谓在勃固或勃生附近。《新唐书·南蛮下·骠》:“由弥臣至坤朗,又有小昆仑部,王名茫悉越,俗与弥臣同。”②在今越南东南岸外的两兄弟群岛。明张燮《东西洋考》卷9:“昆仑山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升积石军置,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十里黄河南岸。辖境相当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尖扎、贵德、同仁,甘肃临夏、夏河等市县地。西夏迁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积石镇)。《元史
即北向户的简称。泛指五岭以南中原王朝势力所及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琅邪台刻石,“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晋左思《吴都赋》:“开北户以向日。”刘渊林注:“日南人北户,犹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二十二里故蒙城一带。《左传》: 庄公十二年 (前682) 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注: “宋地。梁国有蒙县。” 《水经·获水注》: 获水 “东南流径蒙泽”。宋以后湮废。
在今湖南桃源县北。即今白洋河上游。《方舆纪要》 卷80桃园县 “苏溪” 条下: “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村名。在安徽省青阳县南部、九华山东麓、黄石溪西岸。属陵阳镇。人
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武清县: 清沽港 “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入于海”。
春秋晋置,治所在今河北任县东之东固城。《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羽颉出奔晋,为任大夫”。即此。西汉仍为县,属广平国。东汉属巨鹿郡。魏晋属广平郡。北魏属北广平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
即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源二道白河。《清一统志 · 吉林一》: 混同江,“江有东西二源: 东源出长白山颠之潭,激湍奔注,瀑布千寻,俗名图拉库。二派分流,东曰安巴图拉库河,西曰阿济格图拉库河,行数十里
唐贞观十二年(638)置,属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水源镇。后废。古县名。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水源。属环州。唐末后废。
①即宛委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水经·渐江水注》:“(山阴)南又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史记·太史公自序》:“上会稽探禹穴。”《正义》引《括地志》:“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