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激堤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泰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黄河南岸。东汉永初七年(113年),谒者于岑于石门(即汴渠分河水口)之东积石八处,皆如小山,以捍黄河冲决,谓之八激堤。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泰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黄河南岸。东汉永初七年(113年),谒者于岑于石门(即汴渠分河水口)之东积石八处,皆如小山,以捍黄河冲决,谓之八激堤。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宅梧镇。清乾隆三年(1738)置双桥巡司于此。
在今甘肃景泰县境内。《方舆纪要》卷62靖远卫:大沙沟“在卫北黄河外。嘉靖中边臣李承勋言,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是也”。
北宋置,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南梅口乡。《方舆纪要》 卷98泰宁县: 梅口寨 “在县西梅口保。宋绍定五年,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以镇罗源筋竹之寇。后废”。《宋史·兵志六》 福建路邵武军十砦有梅口砦。后为梅口
明洪武四年 (1371) 置,属潮州府揭阳县。在今广东揭阳市东二十里桃山。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在今广东省揭阳市东。
①北魏改故安县置,属范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西贯城。北齐废。②隋开皇九年 (589) 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固安县。《寰宇记》 卷70涿州固安县: “取汉故安县以为名。” 唐属幽州,大历四年 (
在今陕西镇安县西。《方舆纪要》卷54镇安县:五谷关“唐置关于此”。
①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一里北固山上。始建于三国吴,唐、宋又重建。《新定九域志》:“甘露降于此, 因以名。”②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五十里甘露镇。清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5:甘露寺“唐僧真德建。明正统十二年,寺
北宋置,属云阳县。即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孟店村。古镇名。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东北。北宋时属云阳县。
①三国魏改上雒侯国置,属京兆郡。治所即今陕西商州市。西晋为上洛郡治。北魏为洛州治。北周为商州治。隋为上洛郡治。唐复为商州治。天宝元年(742)改为上洛郡治,乾元元年(758)复为商州治。元废。②南齐改
又作九稚。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之朱盖。唐杜佑《通典》卷188“边斗”条:拘利国“一云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