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䘏为太子。”即此。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

②秦亡后项羽封赵王歇置,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后赵王歇改王赵(即常山), 另立陈余为代王,寻为刘邦所灭。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将云中郡划出,增辖太原郡及由云中郡东部析置之定襄郡。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太原市南)。景帝三年(前154)代国唯余太原一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


古国名。(1)春秋时立。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后襄子以其地封其侄赵周为代成君。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攻灭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又为秦所灭。(2)西汉初同姓九国之一。高祖六年(前201年)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去云中郡,以云中郡东部分置定襄郡,属代国;益太原郡,并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辖境约有今山西省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省蔚县、阳原、怀安等地。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即汉文帝。其后代国疆域日削,景帝三年(前154年)惟存太原一郡地。元鼎三年(前114年)国废。


猜你喜欢

  • 析津县

    辽开泰元年 (1012) 改蓟北县置。与宛平县同为燕京析津府治 (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辽史·地理志》: “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 金贞元二年 (1154) 改名大兴县。古县名。辽开泰元年(

  • 玉门县

    西汉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稍东。《元和志》卷40玉门县:“汉罢玉门关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北魏分置玉门郡治此。北周改为会稽县。隋开皇十年(590)复改为玉门县,属瓜州。大业

  • 文家港镇

    亦作闻家港。即今江西进贤县西南文港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临川县北有闻家港。

  • 思贤铺

    在今四川广元市南。清嘉庆 《四川通志》卷89广元县: 思贤铺在 “县南二十里”。

  • 佑圣教寺

    在今北京市通县旧城内西北隅。创建于北周。寺内有十三层燃灯佛舍利宝塔系清代重修。塔基座作莲花台仍保留辽代建筑风格。

  • 硰石

    在今山西娄烦县西北。《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西汉初,灌婴 “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即此。在今山西省娄烦县西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韩王信反,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史

  • 圣泉

    ①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北。《水经·江水注》:“(巫)县之东北三百步有圣泉,谓之孔子泉。其水飞清石穴,洁并高泉,下注溪水。”②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八里。《明一统志》卷88贵州宣慰司:圣泉“在宣慰司城(今贵阳市)

  • 黄沙江

    即今四川广元市西之白龙江。《方舆纪要》卷68剑州: 黄沙江 “在州北百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青川所流入州界,经黄沙坝,因名。又折而东,至昭化县,入嘉陵江”。

  • 乐平郡

    ①东汉末置,治所在沾县(今山西昔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昔阳、左权、和顺、平定等县境。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昌二年(526)复置,治所在乐平县(以沾县改名)。隋开皇三年(583)废。②唐天

  • 鸡觜堡

    北宋置,属定边军。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金废。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北。《宋史·地理志》:定边军有鸡觜堡,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