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南县
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由临县南部析置,属太行区。治三交镇 (今山西临县南三交镇)。1946年撤销,并入临县。
旧县名。晋绥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临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治三交(今临县三交镇)。1946年仍并入临县。
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由临县南部析置,属太行区。治三交镇 (今山西临县南三交镇)。1946年撤销,并入临县。
旧县名。晋绥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临县南部析置。以位县南得名,治三交(今临县三交镇)。1946年仍并入临县。
北魏时建,在今河南临汝县东北风穴山中。本名香积寺,隋改名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北魏时建,在今河南省汝州市东北风穴山中。本名香积寺,隋改名千峰寺,唐扩建,改名为白云寺。
1921年析五常县置,属吉林省滨江道。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苇河镇。1927年改为苇河县。1922年由同宾县析置,治苇沙河(今黑龙江尚志市东南苇河)。1927年升县,并改名苇河县。
1913年改陆凉州置,后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即今云南陆良县。民国《云南省陆良县地志资料》:“民国肇兴, 邑人刘星辉以‘凉’之义近薄文,嫌不训,倡首呈请改‘凉’为‘良’,嗣经政府批准,爰有今名。”1916
明初改元赵斤站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沙文斯克。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狗站 “沼阴站”。后废。
即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之小青岛。清道光 《胶州志》 总图有 “青岛”。民国 《胶澳志》 卷2:“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旧隶即墨。德占胶澳后,遂著名于世。日人改名加藤岛。我国接收仍名青岛。山
北魏置,属析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老城镇东三十里。西魏废。古县名。北魏置,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属析阳郡。西魏废。
辽置,即今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为使臣宿息之所。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路振使辽,经孙侯馆。即此。后改名望京馆。辽置,即今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为使臣宿息之所。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路振使辽,经孙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北。明嘉靖 《龙溪县志》卷1: 铜钵山 “在县北二十一都。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②在今江西瑞金市西北。《舆地广记》 卷25虔州: 瑞金县 “有铜钵山”。《方
清置,在今贵州黔西县东南五十里鸭池河滨鸭池乡。为往来通道。旧有外委驻守。
明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方舆纪要》卷67“宁川卫”条下:“成都左护卫在府治南六里。洪武中为蜀府建。”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