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庖羲氏作瑟。”(据《太平御览》卷五七六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据《初学记》卷十一引)庖羲,即上古帝王伏羲,传说他是古代
谓《易》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 表示深晓未来及过去之事。语出《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北周.王褒《四渎祠碑铭》:“河鱼送迎,江妃来往。水开通迹,山临
《晋阳秋.穆帝》(原晋孙盛撰,以下录自清人汤球辑本):“罗友,字它仁,襄阳人。……始仕荆州,后在温府(晋.桓温府),以家贫乞禄,温虽以才学遇之,而谓其诞肆非治民才,许而不用。后同府人有得郡者(当郡守)
卢指卢照邻,王指王勃。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词扬名海内,时人称之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但杨炯对这排列却不大满意,自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遂以此典比喻文人的名次排比
东汉.班固撰《汉书.路温舒传》:“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监门,守门人。古时聚族而列里,设里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音dié,牒就是札。古无纸,把文字写在小木简上叫做
邪恶之徒的幸运,就是好人的灾难。语出《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轨之辈。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唐.刘知几《应制表陈四
源见“瓜田李下”。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嫌疑者也。”并列 比喻容易招致嫌疑的行为。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
源见“瓜田李下”。谓谨言慎行,避免嫌疑。南朝 梁 戴暠《君子行》:“探甑不疑尘,正冠还避李。”
同“调鼎”。?,美味佳肴。唐权德舆《仲秋朝拜昭陵》诗:“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
意谓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事业。语出唐.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程云《半边天群星灿烂》:“‘文章千古事’。俗文学如果俗到庸俗的地步,社会、大众、历史都会对它作出应有的判决。”(《长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