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二.孙权》:“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周)瑜、(鲁)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五十余万进攻孙权。孙权和刘备联合出兵三万,火攻曹营,大破曹军於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的赤壁。后以“赤壁鏖兵”比喻大规模激烈的战争,或比喻激烈持久的矛盾斗争。

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我看,谁想闹谁就闹,想闹多久就闹多久,一个月不够就二个月,总之没有闹够就不收场,总有一天他还是要闹,凡是学生闹事的学校,不要放假,硬是来它一场‘赤壁鏖兵’。”


偏正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鏖,激战。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后比喻经过苦战,取得胜利。《三国演义》47回:“~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用于战争。也作“鏖兵赤壁”。


【词语赤壁鏖兵】  成语:赤壁鏖兵汉语词典:赤壁鏖兵

猜你喜欢

  • 一蹴而得

    同“一蹴而就”。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见“一蹴而就”。茅盾《路》:“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必须用持久战。”【词语一蹴而得】  成语:一蹴而得汉语大词典:

  • 奏宓弦

    源见“鸣琴化治”。称颂地方官吏善于治事。清吴雯《再逢陆云士》诗之三:“承明那得留君住,待往何方奏宓弦?”

  • 云飞风起

    源见“大风歌”。形容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宋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亭》词:“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 轩鹤冠猴

    源见“乘轩鹤”、“沐猴而冠”。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居禄位、虚有其表之人。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并列 乘车的鹤,戴帽的猴。比

  • 失晨之补

    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 徐芳《答张蕙嶫书》:“此行一息未先朝露,扁舟只杖,与汗漫焉,亦固失晨之补也。”

  • 雍齿先侯

    《史记.留侯世家》:“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

  • 仙骥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相鹤经》:“鹤,阳鸟也,而游于阴。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后因以“仙骥”美称鹤。宋黄庭坚《倦鹤图赞》:“伟万里之仙骥,羾九关而天翱。”【词语仙骥】   汉语大词典:仙骥

  • 兰神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

  • 楚歌之计

    源见“四面楚歌”。谓攻心之术。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于叔夜相公思想穆素徽妹子,一病不痊……要多请几位姊妹去与他解闷吃酒,散他念头。待念头散了,就好去收他,也是个‘楚歌之计’。”偏正 攻心之术。清

  • 判若云泥

    源见“云泥”。比喻高低、好坏的差别悬殊。清 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四:“至外虹口一带之水手客寓,西国流氓麕集其内,卑鄙龌龊,视此真判若云泥矣。”见“判若天渊”。张平《抉择》:“他发觉眼前的这一切同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