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蘧瑗知非

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据说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堕落。他经常省查自己的过去,总结以往的教训,即所谓“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并非是说“四十九年都错了”,只能说明他极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后因用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注:陆机二十作《天赋》,见杜甫《醉歌行》),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典源】《庄子·则阳》:“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

而卒诎(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瑗 (字伯玉) 经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过去以为是对的,而现今便知是错的了。六十岁 (一说五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说四十九年)来的言行之非。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回顾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岁。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惭卫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张祐《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张祜《庚子岁寓游扬州赠崔荆》:“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带京篇》:“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袭惟长侍御舅初度》:“强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词语蘧瑗知非】  成语:蘧瑗知非汉语词典:蘧瑗知非

猜你喜欢

  • 惜寸分

    同“禹惜寸阴”。清张之洞《此日足可惜》诗:“神州多事光阴少,还望陶公惜寸分。”

  • 流蝗弭

    源见“鲁恭驯雉”。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德政,使虫不犯境。南朝 梁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乳雉方可驯,流蝗庶可弭。”

  • 临川羡鱼

    同“临河羡鱼”。汉张衡《归田赋》:“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见弹曾求炙,临川亦羡鱼。”见“临河羡鱼”。汉·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俟河

  • 五十弦瑟

    源见“素女弦”。泛称美妙的乐曲。唐李贺《上云乐》诗:“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

  • 冯唐老

    同“冯唐易老”。唐吴融《寄贯休》诗:“已似冯唐老,方知武子愚。”【词语冯唐老】   汉语大词典:冯唐老

  • 握粟

    同“握粟出卜”。清黄宗羲《高古处府君墓表》:“有所疑者,待君而决。君亦间应握粟之求,无不奇验。”【词语握粟】   汉语大词典:握粟

  • 珠玉在傍

    见“珠玉在侧”。宋·秦观《与李德叟简》:“今时交游中以文墨自业者未见其比,所谓~,觉人形秽,信此言也。”※傍,不读作bàng。【词语珠玉在傍】  成语:珠玉在傍

  • 怀珠韫玉

    晋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后因以“怀珠韫玉”比喻怀藏才德。宋杨万里《食老菱有感》诗:“幸自江湖可避人,怀珠韫玉冷无尘。”并列 比喻具有才能和品德。宋·杨万里《食老菱有感》诗:“幸

  • 跖犬吠尧

    跖,传说中春秋时期的著名盗贼;尧,传说中的古代圣明之君。跖犬吠尧,意谓各为其主,而不管好人坏人。齐国将领田单率军破燕,恢复齐国七十余城,因而受封为安平君,掌握齐国军政大权。这时,齐国一个叫貂勃的臣子和

  • 玉杵玄霜

    源见“蓝桥”。喻指男女相爱之情。元白朴《玉漏迟》词:“楚峡巫云,便赋尽高唐,后期谁报?玉杵玄霜,着意切须重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