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表示只要作了坏事,终究会被人发觉。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后多引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三国演义》五四回:“国太曰:‘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东周列国志》三一回:“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也引作〔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未至五更起身,手执弹弓,拿了玉带,跨上槛窗,一声响亮,依然去了。却不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镜花缘》二八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事关系甚重,断不敢遵命。”《三侠五义》七一回:“俗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那日倪太公得了此子,早已有人知道。”


见“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国演义》54回:“国太曰:‘“~。”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倒瞒我!’”


【词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成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汉语词典: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猜你喜欢

  • 坐无车公

    车公:指车胤。比喻宴会上缺少佳宾。车胤(事迹见前“囊萤照读”条)深得桓温赏识,辟为从事,引为主簿,不久又迁别驾,征西长史,于是显名于朝中。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因而名声更噪,车胤又特

  • 朱雁

    《汉书.武帝纪》: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歌见《汉书.礼乐志》)汉武帝于太始三年巡察东海郡时,得到一只朱雁,以为是祥瑞之鸟,故作歌以祝颂。后用为咏盛世升平之典。唐.元稹《代曲江老

  • 服盐车

    同“骥伏盐车”。唐殷尧藩《暮春述怀》诗:“此时若遇孙阳顾,肯服盐车不受鞭。”

  • 怀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

  • 依人王粲

    源见“王粲登楼”。泛指依附他人的人。明 岑征《湘潭晚春寄耒阳胡使君》诗:“避地少陵犹寄食,依人王粲漫从军。”

  • 辟尘当犀

    源见“灵犀辟尘”。谓解难需得其所用。宋陆游《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诗:“辟尘当以犀,濯缨当以水。”

  • 江州泪

    源见“司马青衫”。表现对人身世漂泊落拓郁闷的感慨之情。明杨慎《鹧鸪天.易门小饮》词:“青衫不湿江州泪,已许狂歌托圣朝。”

  • 三耳

    宋张君房《脞说》载:传说隋 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慎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慎怒,以方寸肉塞其耳。审通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

  • 濯缨心

    源见“沧浪濯缨”。指超脱尘俗的心愿。唐孙逖《和登会稽山》:“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

  • 梁鸿赁庑

    《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字伯鸾)与妻孟光先隐居齐 鲁之间,后至吴地皋桥,生活无着,“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潜闭著书十余篇”。后遂以“梁鸿赁庑”称贤士在民间下层隐居。清 祁隽藻《题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