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穆王八骏

穆王八骏

列子.周穆王》:“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若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踰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古代神话传说中周穆王八匹名马,说法不一。后以此典表示君主嬉游。亦泛指骏马。唐顾况《露青竹杖歌》:“穆王八骏超昆仑,安用冉冉孤山竹。”唐白居易《八骏图》诗:“穆王八骏天马驹,后人爱之写为图。”


【典源】《列子·周穆王》:“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义, 主车则造父为御, ��为右; 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人骏之乘,以饮于枝洔(zhi) 之中,积石之南河。天子这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今译】 周穆王 (姬满) 不理国事,喜好纵情远游。他乘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由造父等为御者,游遍天下,曾到瑶池与西王母相会。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君主嬉游; 也用以指骏马等。

【典形】 八骏、八骏狗、八骏戏芝田、八马、姬满骏、绿耳、穆王八骏、穆驭良、芝田八骏、周王八骏、周王八马、周原辔、穆满物外游、追穆后、八骏蹄、八骏马、瑶池八骏。

【示例】

〔八骏〕 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夏后瑶台之上,或御二龙; 周王玄圃之前,犹骖八骏。”

〔八骏驹〕 唐·白居易《八骏图》:“穆王得之不为戒,八骏驹来周室坏。”

〔八骏戏芝田〕 元·白朴《燕瑶池》:“穆满当时西狩,八骏戏芝田。”

〔八马〕 唐·李商隐《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神仙有分岂关情?八马虚追落日行。”

〔姬满骏〕 清·黄景仁《忆昔篇》:“且回鲁阳戈,且挽姬满骏。”

〔绿耳〕 唐·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穆王八骏〕 唐·顾况《露青竹杖歌》:“穆王八骏超昆仑,安用冉冉孤山根。”

〔穆驭良〕 清·黄景仁《泥涂叹》:“纵有穆驭良,为功逊乘橇。”

〔芝田八骏〕 元·李琳《木兰花慢·汴京》:“梦里芝田八骏,禁中花漏三更。”

〔周王八骏〕 明·高启《天闲青骢赤骠二马歌》:“周王八骏去不来,唐帝六马应凡材。”

〔周原辔〕元·揭傒斯《奉题王大学士奉使》:“有天难挚周原辔,无地堪埋汉使轮。”


猜你喜欢

  • 为仁由己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语出《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汉书.云敞传.赞》:“云敞之义,著于吴章,为仁由己,再入太府,清则濯缨,何远之有?”汉.王符《潜夫论.慎微》:“德輶如毛,为仁由

  • 煎心

    心中如煎,形容极其焦灼痛苦。梁简文帝《倡楼怨节》诗:“片光片影皆丽,一声一抟煎心。”【词语煎心】   汉语大词典:煎心

  • 宵旰勤劳

    见“宵衣旰食”。清·蒋士铨《冬青树·柴市》:“嘱,嘱,嘱,嘱咐他~。”

  • 如刻画

    《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

  • 陈烙铁

    明初陈宁,茶陵(今属湖南)人。元末为镇江小吏,后从军至集庆(今属江苏),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看到后很赞赏,就用他为行省掾吏。军书多出其手。历拜参知政事,左御史大夫。后因与胡惟庸谋反被诛。陈宁有才气,但

  • 头出头没

    《五灯会元.投子同禅师法嗣》:“问:‘如何是清洁法身?’师曰:‘屎里蛆儿,头出头没。’”后用以比喻追随世俗。宋陈亮《乙巳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而秘书必谓汉 唐并无些子本领,只是头出头没,偶有暗合处。

  • 始终若一

    同“始终如一”。《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春正月〕辛未,诏以穰人首归大顺始终若一者,给复三十年。”见“始终如一”。《北史·魏孝文帝纪》:“诏以穰人首归大顺~者,给复三十年。”【词语始终

  • 奏效

    《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后以“奏效”指收效,见效。宋叶適《祭刘阁学文》:“公副杂端,奏效岂多!”【词语

  • 轩帝铜

    同“轩辕镜”。唐无名氏《古镜》诗:“砚滴方渚水,庭悬轩帝铜。”【词语轩帝铜】   汉语大词典:轩帝铜

  • 窃钩窃国

    盗窃小的要遭诛杀,盗窃大的反受爵赏。《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成玄英疏:“钩者,腰带钩也。……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戳,公劫齐国,翻获诸侯。”后常用“窃钩者诛,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