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大般涅槃经》卷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摸象的盲人各根据自己摸到的一部分,便对象的形象作出了片面的结论。后因以“盲人摸象”、“盲人说象”、“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缺乏全面了解的片面观点。

元.黄溍《书袁通甫诗后》:“吾侪碌碌,从俗浮沈,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评品,正如盲人说象,知其鼻者谓象如杵,知其牙者谓象如芦菔根。”


主谓 本为佛经里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各自摸象,每人都凭自己摸到的部分来说出大象的形状,故说法不一。比喻只凭借主观对事物的片面了解,就作出以偏概全的论断。语本《大般涅槃经》卷32:“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摸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贬义。用于人的思想方法方面。→管窥蠡测未窥全豹 ↔千古卓识。 也作“盲人说象”。


盲人摸象”指胡乱猜想、以偏概全之意,口语中亦说成 “瞎子摸象”。

《涅槃经》三十二记载说,有位大王要大臣牵一头大象来,要眼睛看不见的盲者来 “看”象。盲人看不见,只好用手来摸。大王问他们道: “你们看这头大象像什么呀?”摸到象牙的说 “像萝卜根”,摸到耳朵的说 “像簸箕”,摸到脚的说 “像臼 ( jiù,石头凿成的舂米的器具) ”,摸到背脊的说 “像床”,摸到腹部的说 “像瓮”,摸到尾巴的说 “像绳”。于是,大王命如来佛来纠正他们 “以偏概全”的说法。

从 《涅槃经》的这个记载,我们可知 “象”是比喻佛性的,“盲人”是比喻一切众生的。“盲人摸象”乃佛家语,意谓众生难以全面认识佛性,正如盲人摸象一般。

盲人摸象”或 “瞎子摸象”,其义一般都会知晓,而其本为佛家语却不甚了了。后遂以此语喻片面、瞎猜、不明真相之义。


【词语盲人摸象】  成语:盲人摸象汉语词典:盲人摸象

猜你喜欢

  • 一字师

    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三“僧齐己”:“僧齐己,长沙人。长沙有大沩(即大沩山,在乡宁县西,以沩水发源于此,故名。以别于醴陵县的小沩山)同庆寺,僧多而地广,佃农仅(几乎,将近)千余家。齐己则佃户胡氏之子也

  • 百炼钢

    《文选》卷二十五晋.刘越石(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唐.李善注:“应劭《汉书注》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晋.刘琨在自己所写的一首诗中,曾以“百炼钢”比喻自身品格的坚强

  • 不为斗米折腰

    同“不为五斗米折腰”。明汪廷讷《狮吼记.谏柳》:“陶元亮不为斗米折腰,至今犹有生气。”

  • 射鱼指天

    《吕氏春秋.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如果一个人不是那种能成就某种事业的材料,而自己又不自量力,只凭主观去勉强为之,其结

  • 三年窥墙

    同“三年窥宋”。宋黄庭坚《戏答赵伯充劝莫学书及为席子泽解嘲》诗:“我醉欲眠便遣客,三年窥墙亦面壁。”偏正 在墙头偷看了三年。女子对男子的倾慕与追求。语本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

  • 盘庚迁

    《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

  • 蔡家亲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人名考》:“蔡伯喈母,袁公(熙)妹曜卿姑也。”后汉学者蔡邕的母亲是袁公(熙)曜卿之姑,所以蔡袁是姑表兄弟。后遂用为姑表亲之典。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诗:“平生自有分,况是

  • 可杀不可亲

    见“可望而不可即”。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愿得乘槎 一问津。”

  • 黄帽

    汉朝时船夫习戴黄帽,称为黄头郎。邓通是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汉文帝时,只是个头戴黄帽的船工。后因偶然机会得到文帝宠幸,多次获得重金赏赐。邓通官至上大夫。后以“黄帽”为咏船夫之典,亦用以指代佞幸

  • 宣明面

    《南史.刘穆之传》附《刘瑀传》:“(瑀)与严竣书曰:‘朱修之(晋朱序孙)三世叛兵,一日居荆州,青油幕下,作谢宣明面目见向,使斋帅以长刀引吾下席,于吾何有,政恐匈奴轻汉耳。’”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