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不识一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彼所重王剧、王勔、苏味道者,一以钩党取族,一以模棱贬窜,区区相位,何益人毛发事,千古肉食不识丁,人举为谈柄,良可笑也。”【词语不识丁】 汉语大词典:不识
同“管鲍交”。柳亚子《寄赵伯先香江》诗:“鲍叔谊原应指囷,阮孚穷奈不名钱。”
《诗.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后以“明明赫赫”形容光亮夺目,声势显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军次实录》:“天上之日月风雷、雨雪寒暑,明明赫赫,不可胜述矣。”并列 形容光耀夺目,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借一个渔人无意中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
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背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
源见“一饭千金”。谓受恩重报。唐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南朝陈.江总《山水纳袍赋.序》:“皇储监国余辰,劳谦终宴,有令以纳袍降赐。何以奉扬恩德?因题此赋。”(据《艺文类聚》卷六十七引)南朝陈.江总,在陈后主时任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他曾受锦袍之赐,作《山水纳
紫芝,唐人元德秀的字。紫芝的面貌。后喻为对他人相貌和品德的赞美,亦为初次识面的典故。又作“芝宇”。元德秀(693?-754年),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曾任南和尉、龙武军录事参军、鲁山令等
《诗经.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采薇.序》:“《采薇》,遣戍役也。”《采薇》小序说此篇是歌咏“遣戍役者”。以上所引是本诗第四章之末二句,意思是说:我们的军队已经启程,谁还敢于定居止息?
途:途径。致:趋向,目标。 归宿尽管相同,但所走的途径各异;目标虽只一个,但思虑却可多至百种。 比喻得到相同的结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