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枭首

枭首

枭(xiāo消)首:古代酷刑之一,砍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示众。此典指秦始皇的母亲——皇太后,宠幸假宦官嫪毐(lào ǎi涝矮),嫪毐叛乱,被秦始皇发令捕捉,砍头悬挂示众。后以此典比喻极刑处死。嫪毐(?——前238年),战国末年由吕不韦献给皇太后的假宦官,因得皇太后宠信,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即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次年,秦王政举行冠礼,准备亲政,嫪毐起兵叛乱,秦王政当即通令全国:有活捉嫪毐的,赏钱百万;杀死他的,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捉到。卫尉(官廷卫队长官)竭、内史(管京城政事的长官)肆、佐弋(yì一,管皇帝射猎的副长官)竭、中大夫令(中大夫的主管官)齐等二十人都被砍头,车裂肢解示众,灭了他们的家族。此典又简作“枭”。

【出典】: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27页:“即令国中:有生得(活捉)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酷刑,人肢体分绑在几辆车上,撕裂而死)以徇(xùn殉,示众),灭其宗。”

【例句】:

汉·崔寔《政论》:“昔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 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部·枭首》:“昔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枭首之起也。”


悬首于木谓之 “枭 ( xiāo) 首”。

“首”谓 “首级”( 头) 。 “枭”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是 “枭首”呢?

“枭”,传说是一种食母的恶鸟,忘恩负义之辈,故 “枭雄”即指强悍、凶残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人皆枭首。”裴骃集解: “县 ( 悬) 首于木上曰枭。”杀了坏人以后,将其头挂在木上示众,这就叫做 “枭首”。

“枭”为古代极刑之一。汉高祖刘邦曾命丞相萧何制定了 “九章之律”,有灭三族的刑罚。其中有这样五刑: 脸上刺字,削掉鼻子,砍断脚筋,割断舌头,悬首于木。最后一刑便是 “枭首”。

枭,《说文·木部》: “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 ( zhé) 之。”段注: “《五经文字》曰: ‘从鸟,在木上。’隶省作枭。然则 《说文》本作枭甚明。今各本云: ‘从鸟,头在木上。’而改篆作枭,非也。此篆不入鸟部,而入木部者,重磔之于木也。”

“磔”,分尸之刑。

依此说,“枭”原本作 “”,因篆字变为隶书而作 “枭”,所以在此情况之后, “各本”字书皆认为此字形义为 “鸟头在木上”,《说文》也就将此字收入木部而不入鸟部 ( 重磔于木) 。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悬首于木”为什么叫做 “枭首”了。人首悬于木犹枭之首 “在木上”一样。这里有个心理暗示是: 罪犯如枭一般可恨、可恶,应去其首并悬挂于木示众。

同字段玉裁注: “如淳曰: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

传说还有一种食父的恶兽叫 “破镜”,故有 “枭破镜”一语以喻忘恩负义。黄帝曾 “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将他们作为祭祀品而灭绝其类 ( 说详 《汉书·郊祀志》注引孟康说) 。


【词语枭首】   汉语词典:枭首

猜你喜欢

  • 岿然鲁殿

    同“岿然灵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中兴已来,岭南人士咸推番禺 陈徵君 君澧、南海 谭舍人 莹为岿然鲁殿。”

  • 缄红泪

    同“锦书封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六六:“青鸟衔来双鲤鱼,自缄红泪请回车。”

  • 梦赋佳句

    梁.钟嵘《诗品》卷中《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聘。《秋怀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

  • 雁传书

    同“雁足传书”。宋秦观《阮郎归》词:“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 雾豹

    源见“南山雾豹”。指隐藏避害之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词语雾豹】   汉语大词典:雾豹

  • 当断不断

    指司马迁撰写《史记·春申君列传》最后评论春申君黄歇是: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而受到他的祸害了。后以此典比喻办事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春申君黄歇担任楚宰相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生病。朱英对春申君黄歇说:“人世

  • 一掷成卢

    源见“百万呼卢”。喻取胜占先。宋陆游《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诗:“再见封侯未成快,一掷成卢安用再?”

  • 秦钗

    源见“秦嘉书”。表现夫妻相思之情。唐韩偓《寄恨》诗:“秦钗枉断长条玉,蜀纸虚留小字红。”【词语秦钗】   汉语大词典:秦钗

  •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 折戟沉沙

    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是诗人的凭吊赤壁的怀古之作。前二句以“沉沙折戟”之磨洗引起怀古之想,后二句以设想的方式,从历史的反面去推断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