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杀风景

杀风景

唐.李商隐《杂纂》卷上记载:“花间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斫却垂杨,花下暴裩,游春重载,石筍系马,月下把火,妓筵说俗事,果园种菜,背山起楼,花架下养鸡鸭,对花啜茶,煮鹤烧琴”为“杀风景之事”。原指有损美景,败人雅兴之举。后泛指一些令人扫兴、不悦的遭遇。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


述宾 破坏美好景物。比喻败坏兴致。唐·李商隐《杂纂》卷上记载:“花间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斫却垂杨,花下晒裈,游春重载,石笋系马,月下把火,妓筵说俗事,果园种菜,背山起楼,花架下养鸡鸭为‘杀风景之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赏花韵事步月雅人,奈何与小人较量,致~?”△贬义。用于在兴高采烈场合,发生伤损美景事,使人扫兴。→大杀风景大煞风景 ↔兴致勃勃。 也作“煞风景”。


风景就是风光、景色。“杀风景”是什么意思呢? 风景能 “杀”吗?

“杀”,在这里指的是灭杀、毁损之意。风景被灭杀、毁坏了,人也就感觉了无生趣了。因此,“杀风景”就是毁损景物、败人兴致的意思。

那么,哪些情形谓之 “杀风景”呢?

唐·李商隐 《杂纂》卷上有详细记载,大凡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焚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斫却垂柳、月下把火,等等,都称之为 “杀风景”。总之,凡与当时场景不协调者,大约皆可算作 “杀风景”之事。比如,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中写道: “龙华的桃花虽已开,但警备司令部占据了那里,大杀风景,游人似乎也少了。”

宋·蔡绦 ( tāo) 《西清诗话》记载说: “晏元献……有 ‘未向人间杀风景’句。”自此 “杀风景”之语颇著于世。


【词语杀风景】  成语:杀风景汉语词典:杀风景

猜你喜欢

  • 截辕杜辔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后以“截辕杜辔”谓挡驾。宋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以凡干圣人之所议,望先生无截辕杜辔之虞。发函一披,则万国幸甚。”并列 拦阻车辕不让其

  • 食言而肥

    形容屡次违背诺言,说话不算数。公元前470年,鲁哀公自越国访问回国。季康子、孟武伯两个大夫到南郊去迎接他。哀公的宠臣郭重为哀公驾车,见到他们来接,便对鲁哀公说,这两人说了您不少坏话,请您当面追究他们。

  • 清心玉映

    《世说新语.贤媛》:谢玄的姐姐王夫人,张玄的妹妹顾家妇,都是杰出的女子。有人请见过她俩的人评论其高下,此人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人赞顾家妇清心玉映,意即清

  • 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荧荧:小火。炎炎:火光猛烈貌。 小火不救熄,酿成燎原之势就无可奈何了。 比喻祸患要消灭在微萌状态。语出《六韬.文韬.守土》:“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汉.刘向《说苑.敬慎》:“勿

  • 鲁论半部

    同“半部鲁论”。清 杨潮观《开金榜朱衣点头》:“想《鲁论》半部大勋贤,岂少当年文献。”

  • 入境问禁

    进入别国的国境,须先了解那一国的法禁,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竟:境,指国境。国:都城。偏正 禁,法令,禁律。进入别的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明当地的禁令,以免触

  • 崔帅留靴

    源见“脱靴㈠”。形容地方官清廉有德政,受民爱戴挽留。清袁枚《接冯星实方伯手书道西江去官光景》诗:“崔帅留靴沿路泣,文翁画像满城看。”

  • 疑鵷雏

    源见“鸱得腐鼠”。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忌贤能。唐刘禹锡《飞鸢操》诗:“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鵷雏。”

  • 泣王导

    源见“新亭对泣”。借指为国事忧伤的志士。筱波山人《爱国魂》二出:“西征怎得进班超,南渡依然泣王导。”

  • 泪竹

    源见“湘妃竹”。即斑竹。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诗:“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词语泪竹】   汉语大词典: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