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说明“曲高弥寡”的道理,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后因用以比喻人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知音也就越少。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理解它的人就越少。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不读作qū。和,不读作hé,意为“唱和”。△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超卓不凡;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不大众化,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一唱百和


解释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有一次,他问宋玉:“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啊!大概有这种情况。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

宋玉接着说道:“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又唱《阳陵采薇》,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随后他又唱《阳春白雪》,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最后,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因此,曲子的声调越高,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穿越层层白云,背负广袤的青天,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田间地头的小(yàn)雀,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池塘里的小鱼,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其实,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鱼里有大鲸,读书人中也一样。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世俗中的浅陋之人,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例句

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曲高和寡】  成语:曲高和寡汉语词典:曲高和寡

猜你喜欢

  • 谘畴

    同“畴咨”。《宋书.武帝纪中》:“自义旗秉权以来,四方方伯,谁敢不先相谘畴,而径表天子邪?”【词语谘畴】   汉语大词典:谘畴

  • 千日醉

    源见“千日酒”。谓久醉不醒。常寓嗜饮忘怀之意。唐杜甫《垂白》诗:“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宋陆游《遣兴》诗:“纵酒山南千日醉,看花剑外十年狂。”

  • 勾漏南征

    源见“勾漏丹砂”。借指赴任就职。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郑州》诗:“永嘉多北至,勾漏且南征。”

  • 射柳

    同“射穿杨叶”。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藏松宝剑,射柳雕弓,推诚贾复,屈节廉公。”【词语射柳】   汉语大词典:射柳

  • 寸木岑楼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朱熹注:“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原喻比较事物的基准不一致,

  • 棠树事

    同“棠树政”。唐李逢吉《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诗:“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 善卷自得

    《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毛皮,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帝舜以天下让给高士善卷

  • 名覆金瓯

    同“名动金瓯”。宋石孝友《望海潮.元日上都运鲁大卿》词:“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典源】 唐·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

  • 漂母

    源见“一饭千金”。喻指恩人或乐于助人的人。唐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清孙枝蔚《漂母庙》诗:“既是千金酬一饭,如何漂母至今稀?”【词语漂母】   汉语大词典:漂母

  • 婢膝奴颜

    形容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清 钮琇《觚剩续编.简公雪冤》:“他日侥幸立朝,则婢膝奴颜,汝必安为之矣。”梁启超《复金山中华会馆书》:“弟如畏死,则何难媕阿闒冗,婢膝奴颜,以求自身之安乐于名场宦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