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斩蛇

斩蛇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被,加;被酒,犹中酒),夜径(从小路行走,为求疾速)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这里是说把蛇斩为两段),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古代神话中五天帝之一,指西方之神。)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汉书.高帝纪》作“苦”,意欲困苦辱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此事又见晋崔豹《古今注》卷上。

汉朝时候,盛行五德(即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之说,认为以此可以决定天下兴亡得失。当时人认为,汉灭秦是以火德(德行)而王,火主南方(五行谓南方是丙丁火),又是赤色,故称刘邦是赤帝之子,刘汉为炎刘。这样就把刘邦的起事加以神化了。因而产生出“拔剑斩蛇”的神话故事。

后以“斩蛇”为刘汉起事得天下的象征,常加以吟咏传说。

唐.胡曾有一首《大泽》诗,是专为歌咏刘邦“斩蛇”故事的,其诗写道:“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染红。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又唐薛逢《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诗:“斩蛇泽畔人烟晓,戏马台前树影疏。”张九龄《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诗:“地识斩蛇处,河临饮马间。”


【词语斩蛇】   汉语词典:斩蛇

猜你喜欢

  • 没齿无怨言

    没齿:终身。 终身没有怨恨的话。 表示出自内心的顺服。语出《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资治通鉴.魏纪.明帝青龙二年》:“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

  • 海棠睡

    《太真外传》:“上皇登沈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后以“海棠睡”形容美人醉睡风韵。明袁宏道《宫

  • 高自标置

    亦作“高自标树”、“高自位置”。标:标榜。置:安放。自我标榜,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上。形容自我估价很高。刘恢,字真长,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少时家贫,而志向高远,深得王导器重。成人后,名声更著

  • 耳闻不如目见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载:战国时,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嘱咐西门豹要亲自调查了解情况,不要轻信传闻。“文侯曰:‘……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贱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

  • 回肠荡气

    肝肠回旋,心气动荡。喻音乐或文辞感人之深。语本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亦作“荡气回肠”。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并列 形容音乐、文学

  • 魏颗结草

    源见“结草以报”。谓受恩深重,竭力报效。唐李瀚《蒙求》:“灵辙扶轮,魏颗结草。”主谓 表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五代·李瀚《蒙求》诗:“灵辄扶轮,~。”△褒义。描写感恩图报。→恩同再造 感恩戴德 &

  • 杏村

    同“杏花村”。清孙枝蔚《落花》诗:“杏村惟见酒旗摇,一去繁华不可招。”【词语杏村】   汉语大词典:杏村

  • 呵李广

    源见“灞陵呵夜”。谓欺辱失势之人。清袁枚《陇西将军歌》:“灞水有人呵李广,敦煌无檄召陈汤。”

  • 名为公器

    《庄子.天运》:“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蘧庐,旅舍,旅店。庄周借老子的话指出,名誉是天下共用之物,不可多取,否则将是致祸之由。唐.白居易

  • 甘橘为奴

    源见“千头木奴”。谓植果树增加收入。宋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词:“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按,此以甘橘比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