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恶( ㄨˋ wù )恶( ㄜˋ è ):憎恨坏人坏事。 憎恨坏人坏事,只限于干坏事的当事人,褒扬好人好事,连带其子孙也受优待。语出《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后汉书.杨终传》:“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同书《刘恺传》:“《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也单引 ① 〔恶恶止其身〕。《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陈琳字孔璋,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琳谢罪。”《后汉书.赵憙传》:“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


猜你喜欢

  • 斩庄贾

    参见:庄贾后期

  • 让帝

    《旧唐书.让皇帝宪传》载:唐睿宗的太子李宪,因其弟李隆基有平韦氏之功,让储位于李隆基,后李隆基登帝位为玄宗。李宪死后,谥“让皇帝”。后以“让帝”指唐李宪。褒扬其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唐杜甫《赠太

  • 肥遁鸣高

    源见“肥遁”。谓隐退避世,自鸣清高。《老残游记》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见“飞遁鸣高”。《老残游记》6回:“至于出来的原故,并不是~的意思……至‘

  • 朽索

    源见“朽索驭马”。指令人危惧之事或危惧之心。唐魏徵《论时政第二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张居正《应制题画马》诗之一:“非缘爱物图神骏,要识兢兢朽索心。”【词语朽索】   汉语

  • 阿和平蜀

    《旧五代史.僭伪.王建传》:“衍,建之幼子也。建卒,衍袭伪位。……衍既冲騃,军国之政咸委于人。……唐同光三年九月十日,庄宗下制伐蜀,命兴圣宫使魏王(李继岌)为都统,枢密使郭崇韬为行营都招讨。……十一月

  • 扫门求见

    指魏勃为齐相曹参舍人(侍从官)打扫门外卫生,才由舍人引荐他见到曹参。后以此典形容设法求谒权贵,希图任用。 当魏勃年青时,想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拿不出东西打通关系,便经常独自一人凌晨时分前去齐相舍人的大门

  • 口川

    同“口壅若川”。宋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几回触。”【词语口川】   汉语大词典:口川

  • 当仁不让

    原意是说儒者以仁为己任,虽师亦无所逊。后则泛指应该做的事就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推让。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说,如果遇见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老师,也不应谦让,而应主动地去做。【出典】:《论语·卫灵公》:“

  • 犁庭扫穴

    《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后以“犁庭扫穴”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宋陆游《上殿札子》之二:“朝廷若未有深入远讨犁庭扫穴之意……则赋于民者,必有可轻之理。”柳亚子《车中感赋》诗

  • 悲黄犬

    源见“叹黄犬”。指当官临祸,后悔未及早退身。清赵翼《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鸠。”【词语悲黄犬】   汉语大词典:悲黄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