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投笔从军

    同“投笔从戎”。清查慎行《留别仲弟德尹》诗之一:“虎头分少封侯骨,投笔聊从万里军。”

  • 邹生谈

    同“邹衍谈天”。清黄景仁《杂咏》诗之九:“莫恤邹生谈,驰精九州外。”

  • 太子笙

    源见“王乔控鹤”。王子乔为周灵王太子,故以“太子笙”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丝曳灵妃瑟,金涵太子笙。”

  • 日有食之

    食:通“蚀”。 太阳有阴影侵蚀,即日食。 这是古代称“日食”的习惯语。语出《诗.小稚.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春秋经.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礼记

  • 巧诈不如拙诚

    机巧诈伪不如笨拙诚实。语出《韩非子.说林上》:“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资治通鉴.魏纪.明帝太和六年》:“《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主谓 巧伪奸诈不如笨拙而

  • 刘棉花

    刘吉(1427-1493年),字祐之,号约庵,博野(今属河北)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选庶吉士,进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左侍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十一年(1475年)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

  • 牛衣岁月

    源见“牛衣对泣”。谓贫困的生活。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词语牛衣岁月】  成语:牛衣岁月汉语大词典:牛衣岁月

  • 奉檄色喜

    参见:捧檄连动 奉,同“捧”。檄,委任令。原指做官喜得俸禄以养亲。后泛指得官就任,喜形于色。《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载,毛义家贫,以孝行称。后得官,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多用于任官职方面。【词

  • 呼卢胜

    源见“百万呼卢”。指欢宴嬉戏。宋刘筠《夜宴》诗:“笑逐呼卢胜,歌随解佩狂。”

  • 琢磨

    治玉叫琢,治石叫磨。琢磨通指治器,即对器物的精细加工。比喻品德或文章的不断砥砺修饰,有精益求精的意思。《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词语琢磨】   汉语大词典: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