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

也作“巧言善色”。形容花言巧语,内藏祸心而外露和悦。传说虞舜在位时期,大臣皋陶和禹共同讨论天下大计和治国安民之道。皋陶说,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把臣民治理好。禹说,完全做到这些,连帝尧都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那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用人得当,能够把臣民治理好,便是给他们以恩惠,这样臣民当然会把恩惠记在心中。既然聪明而有恩德,还怕什么欢兜,何必迁徙流放苗民,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搞献媚取宠的人呢?

【出典】: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例句】: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管子·任法》:“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 《史记·夏本纪》:“能知能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并列 令,美好。言辞说得很巧妙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亲,以讨好他人。《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孔壬。”《论语·学而》:“~,鲜矣仁!”△贬义。用来形容虚伪丑态。↔正言厉色


解释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令色:伪善、谄媚的脸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处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相传皋陶为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因为执法公平,得到百姓的拥戴。有一次,舜召集皋陶以及大禹、伯夷等人一起讨论有关部落联盟的大事,皋陶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即为《皋陶谟》。它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议事记录。

皋陶说:“忠诚地遵循尧的圣德,君主就会决策英明,群臣就会同心辅佐。”大禹说:“道理是这样,但是怎样做到呢?”皋陶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宽厚地对待自己的民众,他们就会拥戴你。同时,还需知人善任,安抚民众。”大禹说:“你说得不错,但是这些大概连尧、舜也难以做到。因为知人善任才算明智,才能恰当地任用官员;安抚民众才算仁慈,民众才会怀念。假如民智而仁慈的话,哪里还用担心作乱的兜呢?哪里还用流放三苗族的民众呢?哪里还用害怕巧舌如簧、面露巴结谄媚之色、心底奸佞之人呢?”

近义花言巧语

例句

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


【词语巧言令色】  成语:巧言令色汉语词典:巧言令色

猜你喜欢

  • 不舞之鹤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为名不副实的典故。《聊斋志异.折狱》:“〔费祎祉〕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

  • 丞相扫门人

    源见“相门洒扫”。指求谒权贵的人。唐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诗:“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

  • 武城歌

    同“武城弦”。宋韩琦《周沆著作宰秀州嘉禾》诗:“前席未期宣室召,闻弦还继武城歌。”

  • 蜗角干戈

    同“蜗角斗争”。元张翥《行香子.止酒》词之一:“鸥外风波,蜗角干戈,算百年,一梦南柯。”

  • 生瓜掇食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二十三年十月,越王复伐吴。……吴王率群臣遁去,昼驰夜走,三日三夕,达于秦馀杭山(阳山别名)。……王孙骆曰:‘饱食而去,前有胥山,西坂中可以匿止。王行有倾,因得生瓜,已熟,吴王

  • 玉班

    同“玉笋班”。明汤显祖《紫钗记.权嗔计贬》:“玉班丞相府,花事洛阳春。”

  • 信陵醇酒

    同“近妇饮醇”。清 丘逢甲《寄怀谢四颂丞台湾》诗之二:“信陵醇酒意,潦倒几英雄?”

  • 藐姑射

    源见“姑射”。神话中的山名。后亦指仙女。汪文溥《子美嘱题化佛化装存相即柬亚子》诗:“忽然窈窕垂云鬟,肌理莹澈藐姑射。”亦用以喻梅花。况周颐《减字浣溪沙》词:“萼绿华尤标俊赏,藐姑射不竞浓妆,遍翻芳谱只

  • 神母夜号

    源见“赤帝子”。为刘邦得天下的征兆。汉班彪《王命论》:“〔高祖〕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词语神母夜号】  成语:神母夜号汉语大词典:神母夜号

  • 鸿妻

    源见“举案齐眉”。借指贤德之妻。南朝 梁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既称莱妇,亦曰鸿妻。”【词语鸿妻】   汉语大词典:鸿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