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妙语解颐

妙语解颐

颐:面颊。解颐:欢笑。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匡衡父辈世代务农,到了匡衡这一代才读书好学。家境贫寒,匡衡为人干农活来补贴家用,精力特别充沛。当时文士们都这样称赞匡衡:“当没人能解说《诗》的疑难问题时,匡衡就要来了;匡衡解说《诗》,充满风趣,令人欢笑不止。”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卷6“解颐”条中说:“匡说诗,解人颐,盖言其善于讲诵,能使人喜而至于解颐也。至今俗谚以人喜过甚者,云兜不上下颏,即其意也。”后以此为典,形容语言生动风趣,使人开颜欢笑。

【出典】:

汉书》卷81《匡衡传》3331页:“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如淳注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例句】:

唐·苏颋《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京国自携手,同途欣解颐。” 唐·李白《赠徐安宜》:“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 唐·权德舆《中书送敕赐斋撰戏酬》:“常日每齐眉,今朝共解颐。” 宋·王炎《满江红·至日和黄伯威》:“结绶弹冠成底事,解颐折角皆虚说。”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故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即匡鼎解颐是也。” 清·魏子安《花月痕》12回:“‘有莺其羽’四字,妙语解颐,太太真个聪明,大家各贺一杯。”


主谓 颐,面颊。解颐,面容舒展,露出笑容。话说得巧妙有趣,令人发笑。语本《汉书·匤衡传》:“匤说《诗》,解人颐。”《花月痕》12回:“‘有莺其羽’四字,~,太太真个聪明,大家各贺一杯。”△褒义。多用于描写精彩的言语。→令人喷饭解颜而笑 ↔惨不忍闻


【词语妙语解颐】  成语:妙语解颐汉语词典:妙语解颐

猜你喜欢

  • 比干剖心

    指比干向商纣王进谏忠言,被商纣王剖心杀死之事。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无道,残害忠良。商纣王荒淫无道,其庶兄微子几次劝导进谏,皆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古代三公之一)、少师(辅导太子之官)商议,一起出走避开。商

  • 一块肉

    《宋史.瀛国公纪》:帝母杨太后闻之,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宋祥兴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元兵攻陷厓山,陆秀夫背幼帝赵昺跳海而死。杨太后听到这一噩耗,精神完全崩溃,

  • 刘伶荷锸

    源见“刘伶好酒”。谓疏狂放达,纵酒不羁。元姚燧《鹧鸪天.遐观堂暮饮》词:“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典源】《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注引 《名士传》曰:“伶字伯伦,沛

  • 动辄得咎

    辄(zhé哲):就;总是。咎(jiù救):过失;罪责。指凡有举动都会得到过失或罪责。徐继畬(yú余),字松龛(kān堪),五台(今山西五台县)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御史。

  • 攀鼎湖髯

    源见“乘龙出鼎湖”。指追随黄帝仙去的场景。清赵翼《范莪亭孝廉得二扇面一为倪元璐画石一为张煌言自书江上闻笛诗合装成卷索题敬书于后》诗:“一攀鼎湖髯,一衔精卫石。”

  • 撰杖捧履

    《礼记.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陈澔集说:“气乏则欠,体疲则伸;撰,犹持也。此四者皆厌倦之容,恐妨君子就安,故请退。”本谓长者坐久而持杖履,有厌倦起行之意。

  • 帝子痕

    源见“湘妃竹”。指泪痕。清曹申吉《楚南》诗:“楚南近日苍生泪,不是当年帝子痕。”

  • 梦入槐柯

    同“梦槐安”。元许谦《春夜次韵》之一:“饥乌惊鹊起南枝,梦入槐柯觉亦悲。”

  • 阳鸟

    源见“随阳雁”。指大雁。唐 梁献《王昭君》诗:“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词语阳鸟】   汉语大词典:阳鸟

  • 肘后医方

    同“肘后方”。唐严武《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诗:“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