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指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大军重重围困于走投无路之窘境。后以此典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秦末楚、汉相争,公元前203年,汉刘邦派韩信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歼楚军。韩信布置了十面埋伏,把项羽楚军包围在垓(gā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包围。晚上听到汉军营里从四面传来楚地流行之歌声,项羽大惊,推想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以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此典又作“楚歌”、“鸡鸣楚地尽”、“楚歌四合”、“楚歌四面”、“四面歌残”。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333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集解》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例句】: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唐·李白《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茅盾《子夜》:“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来当真没有多大把握够冲得出去。” 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要利用这个胶着形势,再调动几路保安部队上来,让姚辉尝尝‘四面楚歌’的滋味。”


偏正 四面八方都是楚地的歌声。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蔡东藩《五代史演义》:“好容易过了一宵,才见天明,又听得城外喧声,一齐趋集,好似那霸王被困,~。”△多用于描写处境方面。→腹背受敌 势孤计穷 危机四伏 ↔歌舞升平 百万雄师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 (gai)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注: 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今译】 秦亡后,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最后项羽败退驻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军队将其重重包围。刘邦采用张良计策,让士兵唱起楚歌。夜里,项羽听到四面都唱楚国的鸡鸣歌,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尽占楚地了吗?为什么他们中楚国人这样多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孤立危急,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形】 楚歌、楚歌四合、楚歌四面、鸡鸣楚地尽、四面歌残、楚帐夜闻歌。

【示例】

〔楚歌〕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楚歌四合〕 唐·李白 《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楚歌四面〕 清·郑燮《项羽》:“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鸡鸣楚地尽〕 北周·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四面歌残〕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词语四面楚歌】  成语:四面楚歌汉语词典:四面楚歌

猜你喜欢

  • 王家种竹

    源见“子猷惜此君”。借指寄居所借之宅。唐吴融《岐阳蒙相国借宅因抒怀投献》诗:“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 滑稽避世

    源见“大隐金门”。谓为朝官遇事以滑稽避绕而自逸。清归庄《和顾端木先生弃庵十咏》诗之六:“儒术临民聊自试,滑稽避世不名潜。”

  • 穴蚁

    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原指穴中蝼蚁,比喻即将败亡的敌人或盗贼。唐.李峤《秋晚喜雨》:“穴蚁祯符应,山蛇毒影收。”【词语穴蚁】   汉语大词典:穴蚁

  • 季心恭

    《史记》卷一〇〇《季布列传》:“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据《史记》记载,汉代季布之弟季心待人恭谨,性格侠义豪爽。后以“季心恭”喻指待人态度恭谨有礼。唐.李商隐

  • 傅岩筑

    源见“拔才岩穴”。指在傅岩服筑墙的苦役。借指隐居待时的贤士。元 卢旦《送侍讲学士邓善之辞官还钱塘》诗之四:“既卜渭水钓,又起傅岩筑。”【词语傅岩筑】   汉语大词典:傅岩筑

  • 老成炼达

    同“老成练达”。太平天国洪秀全《设赍奏官诏》:“朕今添封殿前正副赍奏官二员,职同天将,专理进本事务,令表们选举老成炼达元臣保封。”见“老成练达”。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适值天下大雨,全军皆混,有几

  • 青囊书

    《晋书.郭璞传》:“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后以“青囊书”指道家经典。唐杨巨源《题赵

  • 越凫楚乙

    凫:野鸭。乙:通“”,燕子。同样一只大雁,越人认为是野鸭,楚人认为是燕子。比喻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事物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南朝时,佛教盛行,道家也不示弱。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事迹见“量体裁衣”条

  • 耳边之风

    见“耳边风”。《警世通言》卷24:“玉姐听说,只当~。”【词语耳边之风】  成语:耳边之风汉语大词典:耳边之风

  • 黍稷非馨

    黍稷:两种谷物名。古人祭祀常用之物。馨:远闻的香气。 祭祀的黍稷不算芳香。 意谓神灵所注重的是祭祀人的美德,而不仅是黍稷之类祭品。语出《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唐.陈子昂《祭黄州高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