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

亦作“叹观止矣”。叹,赞叹;观止,尽善尽美。形容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与伦比。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鲁国大夫请他观赏风、雅、颂乐曲和各种舞蹈。季札逐一进行评论。当看到虞舜时所作的韶箾乐舞时,他高兴地说:“真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了。就象天一样大,无不覆盖,又好象地一样大,无所不载,真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了。如果还有别的音乐,我也不用再看了。”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例句】:

清·钱泳《履园丛话·石钟山》:“余生平所历佳山水,若江宁之燕子矶,镇江之金、焦两山……皆不足奇,得此(指石钟山)而叹观止矣。” 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


述补 原赞叹看到这里就够了。后用以赞叹看到的事物美好或相似到极点。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秦牧《艺海拾贝·酷肖》:“有一次我在该地的工艺品陈列室中见到,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仍然无法分辨,不禁~。”△多用于赞叹方面。↔贻笑大方。也作“叹观止矣”。


解释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蓻》者,曰:‘德至矣哉,大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春秋时期,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请求欣赏鲁国存留的周代舞蹈与音乐。于是鲁国的乐工先后为他演唱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齐风》《豳风》《秦风》《唐风》《陈风》《桧风》《小雅》《大雅》和《颂》,又为他表演了《韶蓻》《南钥》等舞蹈,季札对每首乐曲、每支舞蹈都分别作了评论。

当表演到《韶蓻》舞时,季札感叹地说:“这支舞蹈将美好的道德表现到了极点,这支舞蹈真是伟大啊!它好像上天无不覆盖,又好像大地无不承载,即使是尽善尽美的功德,恐怕也不能超过它了。我这次对于音乐和舞蹈的欣赏到此为止,即使还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敢再请求欣赏了。”

例句

四川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


【词语叹为观止】  成语:叹为观止汉语词典:叹为观止

猜你喜欢

  • 管鲍贫时交

    同“管鲍交”。唐杜甫《贫交行》:“君不见管 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 失诸交臂

    同“失之交臂”。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这些往事,我今天来重提,只是表明我自己的遗憾。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真可以说是失诸交臂。”见“失之交臂”。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我与鲁迅的

  • 禹汤

    《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东汉.郑玄注:“能用礼义以成治也。”禹,大禹;汤,成汤,两人都为上古时的贤明有道君王,后遂用为赞美明主之典。唐.魏知古《从猎渭川献诗》:“得

  • 丁董

    象声词。南宋时艺人借以影射、讽刺当时擅权的宰相丁大全和太监董宋臣。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一日,内宴杂剧,一人专打锣,一人扑之曰:‘今日排当,不奏他乐,丁丁董董不已,何也?’曰:‘方今事

  • 先忧后乐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后以“先忧后乐”谓先忧苦而后安乐。钱基博《辛亥江南光复实录》:“枵腹从公,人情所难,职不分文武,阶无问大小,上至都督,下至走卒,一律日支钱二

  • 侣鹤猿

    源见“北山移文”。与猿鹤为侣。谓隐居。宋苏辙《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之二:“南方固乡党,谪宦侣鹤猿。”

  • 不问狐狸

    源见“张纲埋轮”。反喻决心弹劾权奸。宋陆游《悲歌行》:“张纲本不问狐狸,董龙何足方鸡狗?”

  • 之乎者也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太祖皇帝(赵匡胤)将展(展据它本改)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赵普字则平,宋时蓟人)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祇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

  • 求羊

    《文选》卷四十五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唐.李善注引东汉.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迳,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东汉名士蒋诩,曾在院中竹下开三径,终日闭门不出,惟有老朋友羊仲、求

  • 江淹彩笔

    同“江淹笔”。明张泌《惆怅吟》:“江淹彩笔空留恨,庄叟玄谈未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