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亡戟得矛】  成语:亡戟得矛汉语词典:亡戟得矛

猜你喜欢

  • 王沉出赈

    《晋书.王沈传》(按:沈同沉):“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寻迁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奋武将军、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

  • 金石可开

    同“金石为开”。沙汀《范老老师》:“他更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停止的种种论据罗列出来,融会在一种金石可开的信心里面。”见“金石为开”。沙汀《范老老师》:“他更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

  • 景星明

    谓吉祥的征兆。清孔尚任《桃花扇·先声》: “(内问介)请问那几种祥瑞? (屈指介) 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件件俱全,岂不可贺! ”●《史记·天官书》: “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

  • 重来崔护

    源见“人面桃花”。指遇艳而钟情的人。有再寻旧情、人事已非之慨。明 黄峨《风入松》词:“觅水重来崔护,看花前度刘郎。”

  • 班妾辞

    同“班妾辞辇”。晋张华《女史箴》:“班妾有辞,割欢同辇。”

  • 涸辙穷鳞

    见“涸辙之鲋”。《群音类选·〈龙泉记·姑嫂相逢〉》:“远道失夫,遐荒滞身,真如~。”【词语涸辙穷鳞】  成语:涸辙穷鳞汉语大词典:涸辙穷鳞

  • 探黑白丸

    源见“探丸借客”。喻指奸猾不法之举。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半年群盗诛七百,谁信家书藏九千?”

  • 腰章除道

    腰章:腰上佩带着太守的官印。除道:修整道路,以迎长官。西汉人朱买臣早年寒微贫困,后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朱买臣原来曾在会稽太守府看门人那里搭伙吃饭。现在由平民百姓升任太守,他穿上原来的平民服装,怀里

  • 明扬侧陋

    《书.尧典》:“明明扬侧陋。”曾运乾正读:“《史记》说,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慝者。”后以“明扬侧陋”谓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人。侧陋,处在僻陋之处或卑微的贤人。《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元象〕四年五月辛巳

  • 盂覆

    源见“覆盂”。喻指江山稳固,国势太平。宋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师如时雨,人解倒悬。仗至仁而伐不仁,八纮盂覆;去无道而就有道,非民子来。”又《谕交趾文》:“今兹圣朝,盂覆万国,太平之业,亦既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