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二三其德

二三其德

尚书.咸有一德》:“德二三,动罔不凶。”《孔安国传》:“二三,言不一。”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德是操守、心志的意思。后以二三其德喻指三心二意而没有一定的操守。亦作“二三其意。”

南齐书.魏虏》:“王上方弘大信于天下,不失臣妾。既与辑和,何容二三其德?”

聊斋志异.阿英》:“近方回,复闻郎家二三其德,背弃前盟。”


述宾 二三,时而二,时而三,没定准。德,操行,心志。形容三心二意,心志不专一。语本《尚书·咸有一德》:“德二三,动罔不凶。”《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聊斋志异·阿英》:“近方归,复闻郎家~,背弃前盟。”△贬义。多指品行方面。→三心二意 ↔之死靡它 专心致志一德一心 一心一意。也作“二三其操”、“二三其节”、“二三其意”。


【词语二三其德】  成语:二三其德汉语词典:二三其德

猜你喜欢

  • 心如古井

    唐孟郊《烈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后以“心如古井”形容心境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明张景《飞丸记.坚持雅操》:“这样说话,又是计儿赚我,况彼屡露不良,我只心如古井。倘必曲我于从,何惜一死。

  • 火传

    同“火尽薪传”。南朝 梁王僧孺《豫州墓志铭》:“思鲁连之辞赏,慕田畴之高蹈,而火传川逝,长途已迫。”【词语火传】   汉语大词典:火传

  • 西江救涸辙

    源见“涸辙之鲋”。谓远水不解近渴,无济于事。明唐顺之《与洪方州主事》:“此事须速,不然则挽西江救涸辙也。”

  • 猪肝累人

    同“猪肝多累”。宋杨万里《谢唐德明惠笋》诗:“猪肝累人真可怍,以笋累公端不恶。”

  • 彩毫还郭璞

    源见“江淹梦笔”。谓文才尽失。唐李群玉《寄长沙许侍御》诗:“未把彩毫还郭璞,乞留残锦与丘迟。”

  • 锥印

    源见“悬梁刺股”。指发愤读书的苏秦。唐李绰《〈尚书故实〉序》:“绰避难圃田,寓居佛庙,秩有同于锥印,迹更甚于酒傭。”【词语锥印】   汉语大词典:锥印

  • 高下在心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方援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春秋时,楚庄王出兵攻宋。宋求援于晋。晋景公感到左右为难,晋大夫伯

  • 深则厉,浅则揭

    厉:指穿着衣服涉水。揭:指撩起衣服涉水。 水深就穿着衣服涉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涉过去。 比喻行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论

  • 五云体

    源见“韦陟五朵云”。指唐韦陟用草书署名的字体。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初未有押字,故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韦陟五云体是也。”【典源】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 (韦陟) 每令侍

  • 嫉恶如仇

    亦作“嫉恶若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蔡木龛》:“〔翁〕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