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东家丘

东家丘

《书言故事.师儒类.东家丘》注引《孔子家语》曰:“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能识孔子是圣人,乃曰:‘彼东家丘,吾知之矣。’”

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才学和名望,故随口称之为:“东家丘”。后遂用为不识贤者的典故,也可用称多智之人的典故。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斐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君乡里郑君,……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宋.王之道《和江和仲司理喜雨》诗:“老蟾宿毕君知否?欲烦更问东家丘。”


偏正 传说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有学问,常称孔子为“东家丘”。后用以表示对邻近的学者缺乏认识了解。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引言》:“近来学术界有一种风尚,崇信异国人所做的中国学术研究,而把自己的专门学者看成‘~’。”△多用于学术评价方面。


【典源】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 曰:“ (邴原)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 (玄),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 《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张诜注:“鲁人不识孔子圣人,乃云:‘我东家丘者,吾知之矣。’言轻孔丘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 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其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今译】 三国时邴原想去远处游学,求见安丘孙崧。孙崧辞让说:“您同乡郑玄君,您知道吗?”邴原答:“知道。”孙崧说:“郑君学通古今,博闻强记,宏大精深,实在是学者的良师楷模。您不去从师,却跋涉千里而来,所谓以郑君为东家丘了。您好像不明白还回答‘知道’,为什么?”孔子是鲁人,而鲁人却不把孔子当作贤人,说:“我东邻的孔丘吗,我早知道了。”带着轻视孔丘的意思。《颜氏家训》说:“世人贵耳贱目,重远轻近,对于熟悉的人,尽管是贤哲,也不加尊重; 而对外地的人,听到一点名声,就如饥似渴地去趋奉。究其真实,实际上还比不上熟悉的人。这就像鲁人称孔子为东家丘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浅陋无知,不识贤人才士。

【典形】 不知丘、东家丘、家丘、鲁东家、笑东家、东家著孔丘、敬东家。

【示例】

〔不知丘〕 宋·苏轼《代书答梁先》:“鲁人岂独不知丘, 蹸藉夫子无罪尤。”

〔东家丘〕 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清·丘逢甲《东山酒楼放歌》:“人师我愧东家丘,儒书无能解国忧。”

〔家丘〕 唐·高适《别从甥万盈》:“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轻。”

〔鲁东家〕 宋·刘筠《属疾》:“职清唐内相,宅僻鲁东家。”

〔笑东家〕 明·高启《秋日江居写怀》之七:“薄俗相轻吾敢怨,鲁人犹自笑东家。”


【词语东家丘】  成语:东家丘汉语词典:东家丘

猜你喜欢

  • 刁斗

    古代行军之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此典指李广行军不用刁斗。李广(?——前119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善骑射。汉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之战争

  • 卖公卿

    参见:西园拜官

  • 来思

    《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朱熹集传:“《采薇》之所谓来,戍毕时也。此诗之所谓来,归而在道时也。”高亨注:“思,语气词。”后以“来思”表示回来、归来

  • 楚弓复得

    源见“楚弓楚得”。谓失物复得。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于灰烬中得之,复归其家……楚弓复得,颇非偶然。”主谓 比喻失物复得。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6:“此图久已失去,乱后,

  • 昆奴

    同“昆仑”。清钮琇《觚賸.姜楚兰》:“愿假昆奴,速完邛遇。”【词语昆奴】   汉语大词典:昆奴

  • 困吝

    《易.蒙》:“困蒙,吝。”本指困于蒙昧而举措艰难,后借指忧患。汉赵岐《孟子注疏题辞解》:“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明瞿佑《归田诗话.和狱中诗》:“子昂每诵东坡《系御史台狱》二诗,索予和焉,予

  • 牛刀割鸡

    指孔子给子游开玩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后以此典比喻做小事不值得用大气力,或做一般事不必烦劳高手、专家;也用以称扬地方官治政有方。子游(前506年——?),言氏,名偃,又称子游。吴国(都城吴,今江苏苏

  • 庞居士

    同“庞德公”。唐李群玉《饭僧》诗:“他日云壑间,来寻庞居士。”

  • 潘生拙

    《文选》卷十六晋.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者之效也。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因谓拙于用多。称多则吾岂敢,言拙信而

  • 八翼梦

    参见:梦生八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