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且食蛤蜊

且食蛤蜊

南史.王弘传》附王融:“(王融)诣王僧佑(南齐人,字胤宗,善《老》《庄》,工草隶,官至黄门侍郎),因遇沈昭略(南齐人,字茂隆,使酒仗气,为高帝萧道成所赏识,及高帝即位,迁官侍中),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少年?’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扶桑原本是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其下)入于旸谷(旸谷,又称汤谷,本是日出的地方,这里说入于旸谷概指经过一周的运行,回到始出之处),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王融赌气把自己比为太阳,发出反问,以回敬沈昭略)?’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南齐时,王融去拜访王僧佑,遇到沈昭略。融与沈不相识。沈问少年是谁?王融对沈的不恭敬的问话很是不满,便故意自我张扬了一番。沈昭略听了王融的气话,一时不好作回答,便只得装作未加理会,随便答了一句,把事情敷衍过去。

后因以“且食蛤蜊”用为随便敷衍一下,对事情姑置不问的典故。宋.虞俦《尊白堂集》卷二“雪晴后书怀”诗:“咄咄(见“书空”条)那容如许事,尊(古代酒器)前且食蛤蜊休。”


【典源】《南史·王融传》:“融躁于名利,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今译】 南朝齐王融 (字无长) 急功近利,以为自己门第很高,想在三十岁内做到公卿。开始任司徒法曹,去见王僧祐,遇到沈昭略,二人不相识。沈昭略几次看他,问主人:“这位少年是谁?”王融很不高兴,说:“我像太阳一样,从扶桑出,到汤谷入,照耀天下,谁人不知,而你还这么问?”沈昭略说:“这些事我都不晓得,且吃蛤蜊吧。”

【释义】 后以此典指不予关注,姑置不问。

【典形】 吃蛤蜊、且食蛤蜊、食蛤蜊、食蛤。

【示例】

〔吃蛤蜊〕 宋·汪元量《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且食蛤蜊〕 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我不知许事,我且食蛤蜊。”

〔食蛤蜊〕 宋·黄庭坚 《戏赠世弼》:“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词语且食蛤蜊】  成语:且食蛤蜊汉语词典:且食蛤蜊

猜你喜欢

  • 棠芾

    源见“召公棠”。《诗.召南.甘棠》三章,首句皆为“蔽芾甘棠”。后因以“棠芾”喻称惠政。宋李昴英《贺新郎.陪广帅方右史登越台》词:“清明官府歌棠芾。且萧闲事外,下看玉城珠市。”【词语棠芾】   汉语大词

  • 汲汲遑遑

    同“汲汲皇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抵制禁例策》:“今者请开满洲为贸易场矣,又请开北京为通商地矣,汲汲遑遑,不可终日。”【词语汲汲遑遑】   汉语大词典:汲汲遑遑

  • 传神正在阿堵

    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个,此处。 传神之处正在这里。 表示抓住了事物的精髓。语出《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投漆

    源见“陈雷胶漆”。比喻情投意合。唐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诗:“神交尚投漆,虚室罢游兰。”唐杨衡《夷陵郡内叙别》诗:“抚怀极投漆,感物重黄金。”【词语投漆】   汉语大词典:投漆

  • 敛怨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后以“敛怨”谓招惹怨恨。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以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

  • 云霓之望

    源见“大旱望云”。指对解除困境的渴望。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迎武宗驾还帐词》:“有生大慰云霓之望,无辜咸脱水火之中。”偏正 云霓,下雨的征兆。像久旱盼望云霓一样。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

  • 倒灶

    汉扬雄《太玄经.灶》:“灶灭其火,惟家之祸。”后因以“倒灶”谓时运不济,倒霉。元王晔《桃花女》四折:“敢是这老头儿没时运,倒了灶了。”《西游记》二五回:“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什事!’”【

  • 人生几何

    人的一辈子能有多久。 表示人生短促。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穆叔见孟孝伯,语之曰:‘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若赵孟死,为政者其韩子乎!吾子盍与季孙言之,可以树善,君子也。’孝伯曰:‘人生

  • 东阿之治

    《文选》卷二四晋.潘尼(正叔)《赠河阳》诗唐.李善注引《说苑》(按:今本刘向《说苑》正文不载,附于书后佚文中):“子奇年十八,齐君使治阿,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使者返曰:‘子奇必能矣,共载者皆白首者

  • 冤家宜解不宜结

    冤家:一作“冤仇”。宜:一作“可”。 谓有仇恨的双方应设法调解消除旧恨,不应继续结仇。 常用作劝解之辞。语出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八:“冤可解不可结。汝昔杀我,我今杀汝,汝后世又当杀我,何时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