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食武昌鱼

不食武昌鱼

三国志.陆凯传》载:三国 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后用为怀恋故土的典故。明何景明《送卫进士推武昌》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


【典源】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孙)晧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泝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无穷匮。(陆) 凯上疏曰:‘……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宋书·五行志二》:“孙晧初,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晧寻迁都武昌,民泝流供给,咸怨毒焉。”

【今译】 三国吴末帝孙 即位不久,就将国都由建业迁往武昌,不得不从长江溯流而上供给各种物资,致使民怨沸腾,孙晧昏庸荒淫,朝政多误,人民生活贫困。镇西大将军陆凯上疏孙晧,痛陈利害,其中说道:“武昌地势危险,土地贫瘠,不是建都养民的理想地方,从建业迁来的吏民将士远离故土,纷纷思念旧都,童谣唱道:‘宁肯喝建业水,也不吃武昌鱼; 宁可返回建业去死,也不愿在武昌住。’”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怀念故土; 或咏武昌风物。

【典形】 不食武昌鱼、建业之水、武昌鱼。

【示例】

〔不食武昌鱼〕 明·何景明《送卫进士推武昌》:“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

〔建业之水〕 北周·庾信《思旧铭》:“美酒酌焉,犹思建业之水; 鸣琴在操,终思华亭之鹤。”

〔武昌鱼〕 宋·陆游《初夏杂咏》:“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


猜你喜欢

  • 城门火池鱼祸

    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下:“张无尽作一表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祸。’”

  • 乌衣门第

    《世说新语.雅量》“吾角巾径还乌衣”刘孝标注引《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也。江左初立,琅琊诸王所居。”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 谢诸名族居此。”乌衣巷在今江苏 南

  • 景钟功名

    参见:景钟铭

  • 柳毅传书

    唐.李朝威《柳毅传》:“柳毅下第归湘滨,至泾阳,见妇人牧羊,曰:‘妾洞庭龙君小女,嫁泾川次子,为婵妾所惑,毁黜至此。闻君将还,托寄尺书。’”柳毅将书信传交洞庭君,龙女因而获救,后两人结为夫妻。原为传说

  • 烂柯

    源见“柯烂忘归”。谓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宋陆游《东轩花时将过感怀》诗:“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亦谓传说而难信实之事。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况人一夕不寝必困,岂有两昼夜而不觉,朝廷为之

  • 混同文轨

    同“混一文轨”。宋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

  • 同泰寺

    佛教寺名。寺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建。为宣扬佛法萧衍曾多次行幸同泰寺,自加苦行,并让公卿以下官员,献钱求赎,即用钱来抵消自己的罪过。【出典】:《梁书》卷3《武帝本纪下》71、73、75页:

  • 个中之人

    见“个中人”。【词语个中之人】  成语:个中之人汉语大词典:个中之人

  • 画虎不成反类狗

    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象狗一样。比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好高骛远,不仅一无所成,反贻笑柄。明.吴承

  • 道边苦李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道边苦李”喻无用之物,弃置之才。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