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坟五典

三坟五典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汉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后因以“三坟五典”泛指我国最古的书籍。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三坟五典,公能读之。”


并列 传说中我国最早古籍。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颖达疏:“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汉·崔瑗《东观箴》:“洋洋东观,古之史官,~,靡义不贯。”也作“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典源】《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 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疏:“正义曰:‘孔安国《尚书序》云: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 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今译】春秋时楚昭公与右尹子革说话,正逢左史倚相快步走过,昭公说:“这是一个好史官,你要好好对待他。他能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是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释义】后以此典泛指古代典籍。

【典形】 八索九丘、典坟、读书夸左史、皇坟、丘坟、三坟五典、倚相书、世间倚相、典坟书。

【示例】

〔八索九丘〕 明·杨慎《七犯玲珑》:“星辰颠倒,三心五噣; 简编讹秽,八索九丘。”

〔典坟〕 清·程先贞《范质公先生墓次星来舅韵》:“曾从元气想氛氲,入拜门墙问典坟。”

〔读书夸左史〕 北齐·颜之推《古意》:“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皇坟〕唐·韩愈《醉赠张秘书》:“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

〔丘坟〕 明·陈子龙《哭张天如先生》:“禹穴酉阳多典籍,可能地下作丘坟。”

〔三坟五典〕 明·冯惟敏《点绛唇·李中麓归田》:“囊括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倚相书〕 宋·陆游《寄题王才臣山居》:“出游耻怀弥衡刺,归卧尽读倚相书。”


【词语三坟五典】  成语:三坟五典汉语词典:三坟五典

猜你喜欢

  • 琴剑

    琴和剑都是古时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因以指文人的行装。唐代薛能《送冯温往河外》诗:“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后用“琴剑飘零”形容文人之落拓江湖。【词语琴剑】   汉语大词典:琴剑

  • 浮屠老子之宫

    浮屠: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指佛家。老子:即老聃,春秋时人,著有《老子》。道家假托老子为始祖,后因借指道家。 泛指佛教和道教的宫观。语出宋.林景熙《霁山集.蜃说》:“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

  • 伍员潮

    同“伍胥潮”。唐元稹《相忆泪》诗:“会向伍员潮上见,气充顽石报心仇。”

  • 十行一目

    同“一目十行”。元方回《癸巳元日年六十七》诗:“百岁三分新过二,十行一目旧无双。”

  • 蛇盘绶笥

    《后汉书.许曼传》:“桓帝时,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绲令曼筮之。卦成,曼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复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延熹元年,绲出为辽东太

  • 亡命之徒

    亡:逃亡。命:即“名”。亡命:脱离户籍或改名。徒:人。原指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后也指不顾性命,违法作恶的人。郭彦(?-569年),太原阳曲(山西太原北)人。宇文泰任为虞部郎中。北周代魏,任澧州(今

  • 春霜秋露

    见“春露秋霜”。

  • 东山芳意

    参见:东山趣

  • 和隋

    源见“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指稀世珍宝和氏璧与隋侯珠。喻指才德之士。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 隋之珍也。”【词语和隋】   汉语大词典:和隋

  • 提瓮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少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资财,财物)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