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谏而剖腹

    殷比干因进谏纣王而遭剖腹之祸。《史记.殷本纪》:“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固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词语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成语:顺之者成,逆之者败汉语大词典:顺之者成,逆之者

  • 汉南应老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晋桓温北征,偶于金城见到从前所栽种的柳树都已成长,睹木思人,便油然产生了“迟暮”之

  • 弊衣裘

    源见“季子貂敝”。形容人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诗:“岁月消磨阅亭传,山川辽邈弊衣裘。”

  • 廉度

    源见“歌五袴”。指廉叔度。借指政绩卓著的地方官。唐于鹄《醉后寄山中友人》诗:“都忘醉后逢廉度,不省归时见鲁恭。”【词语廉度】   汉语大词典:廉度

  • 有生必有死

    人有生,就必然有死。 表示死生是一种自然规律。语出汉.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晋.陶潜《拟挽歌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箓。”南朝.梁元帝《金楼

  • 少微夜落

    参见:少微陨光

  • 长者车辙

    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张)负随(陈)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陈平虽家居陋巷,以破席为门,但多有贵显者与之交往。后遂以“长者车”、“长者辙”称贵显者来访。

  • 丞相叹

    源见“李斯溷鼠”。慨叹人之贤不肖在于自处。宋 苏叔党《赋鼠须笔》诗:“既兴丞相叹,又发廷尉怒。”

  • 霹雳手

    霹雳,疾雷声。用来形容才思敏捷,决断迅速的人。出自唐裴琰之的事迹。裴琰之,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高宗永徽年间曾任同州司户参军。刺史李崇义见他年轻,遂有轻视之心,故意把州中积年旧案数百件交给他来处